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养老服务均等化问题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新型城镇化源于1992年正式实施的城镇化体制改革,其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注重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于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入选综合试点名单。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等原因的影响,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养老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宁夏统计局的数据可知,截止至2014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79.8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2.25%,根据国际上人口老龄化标准来看,宁夏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状态;同时,老年人口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养老服务的完善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养老服务的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养老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养老服务均等化存在一定压力,笔者在关于银川市养老服务的调查中发现,原来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有近90%的老年人有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退休金,而之前生活的区域属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多于90%的人的养老金收入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开发加剧,失地的农民数量逐年增加,老年人的日常消费支出也逐渐增加,原有的经济收入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从政府职能理论以及养老服务的性质界定来看,养老服务属于基本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也仍然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负有制定政府策、监督等主体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每年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26张,而作为宁夏自治区省会的银川市,按照银川市老龄委的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银川市三个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8张左右,与全国标准相差甚远。
  从学者们所做的研究可以看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威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镇养老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给机构养老的辐射能力、社区养老的服务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由于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大批青年进城打工、土地被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
  调查发现,现有的养老服务多是由政府提供的,包括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面对日益增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面对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很多农村老年人并未享受到与城镇老年人一样的养老服务,产生了城乡养老服务非均等的问题。伴随着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空巢老人”日趋增多,使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表现在传统的生活照料、经济支持方面。但现有的养老服务基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与原有的城市老人相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风险更大些。因此,为使新型城镇化进程健康稳健的发展,养老服务均等化十分必要。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养老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1.制度差异造成的身份差异。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把人群划分成了不同的身份群体。城乡间养老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制度不平等,导致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在制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养老服务的综合水平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整体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讲,在养老服务中不同身份类别的人群享受的服务也有很大不同,公务员、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都被制度区别对待。这种按照人群去划分的养老服务,实际上成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产生的基本症结,目前,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釆用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个人缴费全部存入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为8%,企业缴费为20%,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新农保,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试点实施。新农保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一种运行模式。参加新农保的农民有选择个档次的缴费标准,地方也可自主依据当地经济等状况来增设缴费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