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民营企业发展中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唐山民营企业的转型  唐山地处沿海,毗邻京津,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一,具有港口、区位、资源、产业等多方面的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新的形势要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型经济产业逐步过渡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性公益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民营经济作为唐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把握时机向出口加工、出口制造、进出口贸易、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会展服务等行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探究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需要参考诸多因素:如语言基本功(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知识及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国际视野等。
  高级创新型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民营企业想要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化升级,就必须要打开国际市场。二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必将是开放型的国际化的,这就使得外语类人才面对就业的机遇与挑战:企业不仅需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需要从事商贸、翻译等外语类人才,更需要精通国际贸易、具备良好语言能力、熟悉国际惯例及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新形势对外语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要具备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的传播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这些要求为高校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山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设定为“外语+专业+通识”模式。也就是说,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还要掌握和精通与唐山本地区企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将理论知识结合工作实际,善于创新,勇于探索,积极满足企业转型之需要。
  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前期已对唐山地区民营企业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情况、外语类人才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人才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接下来将探讨高校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对接经济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外语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反馈,发现以往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校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充分,将智力开发、知识学习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忽略了对人才思维、个性特质等方面的开发和培养,忽略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培育。二是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需求有脱节,培养目标不够具体化,在对人才“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方面,校企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高校如不能把握企业真正需要的“基本要求”,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传统教学手法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组织手段“以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这些都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缺少创新精神。学生往往只作顺向接受,不能逆向反思;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建构。四是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更好地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高校在评判、考核人才时,标准过于单一、绝对,考核方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考查知识吸纳多少而忽视某种能力的形成,只关心学业发展而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运用这样的终结性评价体系评判人才过于片面,缺乏科学性。五是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教师掌握的知识主要来自教科书,教师队伍缺乏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补充知识信息内容,教学便成为了没有创新的重复活动。另外在当前的高校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中,教师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把握,故造成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
  四、应用型大学外语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
  (一)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唐山地区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应是“外语+专业+通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并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外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素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突出跨文化交际、翻译和商务知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进一步修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