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0    


引 言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中最需要的一种资源。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加深,机械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和发展也明显增强,此时,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他们面向的是生产的第一线,因此,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高超的岗位技能,而校企合作正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满足模式。
1    

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概述
校企合作式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之中的,并从学校和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制订合适、有效的培养计划,进而实现两者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和资源合理配置,意在通过企业的实训和学校教育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出发,其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学校能系统掌握机械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锻炼能获得实训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全面掌握。二是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在培养机械专业的人才中,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这促使双方的资源都得到了合理的应用,实现了校企教育和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学生就业导向的保证。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将多个学科进行了综合,让学生能够根据就业需求展开学习,有效保障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2    

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虽然校企合作在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已广泛开展,但依旧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在教学中和企业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学校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概念认识还不够深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旧沿袭传统模式,部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机制不完善、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只有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受各方因素的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还不足,同时,企业所重视的往往是短期间的利益获取,但校企合作和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这就导致企业对合作兴趣不足,此时,再加上国家针对校企合作规则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感比较缺乏,影响了校企合作中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3    

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和组织机制,才能有效实现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根据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机械专业的学科特点,学校和企业需要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企业参与学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订单企业”“专业+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在教学工作和课程的建设中,可邀请合作企业的一线机械技术骨干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其次,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课程内容和企业人才需求,构建一种集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工作实践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机械专业理论教学中的时效性与实践性。
3.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从机械这一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它所蕴含的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高,因此,从事机械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教育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而要想满足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还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思考:第一,学校需要通过有效措施提升机械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完善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为依托,努力提升机械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心;第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企业中交流与学习,亲自在企业的机械岗位中从事一段时间,从企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可聘请企业中的一线优秀机械岗位职工或机械工程师,定期到校进行演讲,或担任学校的实训教师,在亲自传授学生实训经验的过程中,提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