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健全,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不断强调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但其基本的工作普遍存在着滞后性,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所以说,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断加强和完善,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的实际体现。
1
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
政府内部控制普遍都是以宏观的政府部门体系作为立足点,将所有的各级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每个级别的政府都具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业务属性和机构设置,这就造成政府内部控制缺失基本的针对性和可操纵性,一般都是在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进行原则性的指示。但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和政府的内部控制有很大的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将政府系统的每个部门都给予高度关注,将建设内部控制的任务分担给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几乎是将每个类型和业务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包括在内。行政单位的领导在具体的规则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使整个控制活动具有全面性和适用性以及可行性。
总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由各个行政单位的主要领导负责,单位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完成,制定单位的具体的控制目标以及相关的措施和程序,将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2
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的环境薄弱,内部控制的意识也相对淡薄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在一个组织里的共同的内部控制氛围,主要反映了组织内部的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这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内部控制可不断进行全权和实施的保障就是在企业内部可具有良好的内控意识。但我国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都没有足够重视,普遍认为单位的财政资金都是财政预算部门事先安排的,这样就会使单位内部的财政经费出现失控现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具有财政部等部门把关,就将内部控制完全忽略掉,使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明显具有滞后性。
2.2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的核心包括组织、分工、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等具体内容,但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制定比较系统和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多数都是以财政部门的预算来代替,这样就会使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参考依据,凭借的都是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上级口头的规定,造成单位内部控制不够严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但都没有进行严格的执行,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给予监督,即使出现了错误也不会去追求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其实是无用的。
2.3
对于具体的资产家底不清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对象及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居于核心的地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就会造成行政单位出现账外资产或者有账无物的现象在,造成内部资产不清楚的原因是因为单位内部资产转移、相应的手续变更缺失、财产盘点制度执行不严格等。对资产不清楚就会使单位的财政的预算失去真实性,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不好控制。
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3.1
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
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进行大幅度提高。可对各个级别的财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的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的了解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的整体意识进行提高,将内部控制的环境进行优化。
3.2
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一套具体有系统的制度进行指导和保障,以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管理制度为基础,制定一套具体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重视,对重要的岗位加强控制,对具体权责进行合理分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内部控制活动都可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可遵循,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3
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加强业务的学习,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和补充,将内部控制的责任真正的承担起来。行政事业单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