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工程招投标阶段,虽然还没有签订施工合同,属于施工前阶段,但这一阶段的一系列工作都直接影响到工程中标后的造价管理,是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性阶段,必须对这一阶段加强管理,保证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1资料准备

  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的基础上,利用以往投标所积累的同类工程报价资料,结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收集现行定额标准、取费标准、标准图集、政策性调价文件、材料和设备价格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力求找到可利用价值高的第一手资料。

  1.2预算编制

  投标工程预算内容要完整,即不能漏算,也不能无中生有、高估冒算。计算底稿应妥善保存,以便施工过程中进行对比。

  1.3报价策略应用

  投标报价策略是施工企业在投标竞争中的指导思想与系统工作部署及其参与投标的方式和手段。投标报价策略作为投标取胜的方式、手段和艺术,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合理的预测,采用有效的投标报价策略与方法,给中标后工程造价的调整留有空间。如,不平衡报价法,对中标后预计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单价适当提高,反之适当降低;对图纸设计不明确,估计修改后工程量要增加的,单价适当提高,反之适当降低;能够早日结账收款的项目(如开办费、基础工程、土方工程、桩基等)可适当提高报价等。

  2.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关键阶段,是建设项目投资发生的重要时期,也是工程造价受材料价格、工程变更与索赔、市场变化以及政策性等各种因素影响最直接的阶段。这一阶段周期长、控制面广、费用收支点多,因此,加强这一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是施工企业增效创收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杜绝投资浪费,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把材料进货关,抓好工程变更及时签证,保证工程合理索赔,主动出击,积极倡导合理预测、动静结合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模式,完成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目标,实现施工利润的最大化。

  2.1施工前,编制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

  要结合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该施工方案是工程实施的行动纲领。因为中标价格较低或设计概算先天不足等原因,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合理组织施工,节约成本,力求在管理中出效益。

  2.2施工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与分析

  施工过程中,要形成全员参与造价管理,现场经营管理预算人员必须与施工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机械管理人员密切结合,互相了解,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节约成本为目的。目前,施工企业在这方面往往存在欠缺,经营技术严重脱节,材料、机械各自为政,势必造成成本的大量流失及浪费。如:

①现场技术人员只顾施工,对于施工中的工程项目或工程量增减未能与业主及时办理变更委托手续,或手续模糊等,都给结算带来很多麻烦。对于分包队伍,现场技术签证过于草率,不熟悉定额内容,将造成人工费的流失。②材料人员定货数量一定要根据技术人员提供的图纸量略加损耗来控制,避免浪费。定货单价要及时反映到经营部门,以便经营部门能够调整预算价差。对于特殊材料价格严重超出概算的要有业主部门认可,否则,将为结算带来不便。③机械部门在机械台班安排上,要考虑现场工作量情况合理组织实施。

  2.2.1严把材料进货关,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采购、进货和利用是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一个项目的主体成本就是材料费,约占工程成本的60

%左右。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要求施工企业必须主动走向市场,

施工单位预算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多了解几家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筛选出几家质优价廉、量足的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常性与这些材料供应商联系,索要有关材料价格资料,随时掌握材料价格变动信息。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灵活可靠、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对资金占用额大、采购较困难的大宗材料给予重点管理,使材料总费用降到最低水平.提前做好材料供应计划,掌握市场行情,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购进材料。施工中各种材料的成本偏差,无论是成本节约,还是超出计划,都要有详细的对比分析,找出节超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事后控制服务于下一阶段的事前控制。

  2.2.2抓好工程变更及时签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