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邓安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小说与内心世界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要对小说做个界定,我这里说的小说,指的是我们看的很传统的小说,因为小说有各种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玩法,所以呢,我讲的是大家熟悉的那种
首先,我要说的是: 我写小说的习惯 小说是一门技术活 我分享下我读大学时候的经历
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文学,读的是中文系,我开始系统地看一些小说
我开始在思考为什么王安忆的语言读起来那么舒服,为什么张爱玲的比喻非常精妙,为什么福楼拜的描写非常的精细,这些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技巧来实现的?这个时候我开始逐渐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个技术活,它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工匠活
一篇小说写下来,要考虑它的节奏啊,怎么让人看的不累啊,怎么让人看了欲罢不能啊,另外写小说还要考虑它的语言是否精美,是否能让人觉得看你的小说是享受,看你的语言也是享受,还要考虑它的意象等等,其实写篇小说要考虑很多东西的
小说写作之前必要的铺垫 第二部分我想说的是小说写作前,必须要做的一些必要的铺垫
当你沉下心来看一篇小说,你就会发现很多小说,像做金字塔似,它是一步步垒上去的
我记得我一篇小说写下来,身体都累坏了有时候写完了一篇,身体就不舒服的确,你是个写作的人,你经常考虑一些很抽象的东西你会凭着一股激情写,写完也就写完了,我以前也是这样的
可是你要写长的话,它不是凭着一股激情一天就能写 完的,它要分很多天才能写完
这就要你有耐心,有定力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写过一个四幕剧, 它 类似小说了,叫《相思桥》,我花了一个星期打草稿,再花了一个星期去写的
这真的不是靠激情能完成的,而是体力和脑力都要投入进去,才能完成
我一般写小说之前,都会看很多书来铺垫的
比如说我要写一个 5000 字的小说,或者写 1 万字的小说,我都会看几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培养出一种饱满的气势,让自己的大脑活动活动,培养培养语感,再去写小说
这样小说看起来会很有气势,有精神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写作习惯,不具备代表性说实话,写小说真是非常累的苦差事每回开始写的时候,我就后悔,就很想放弃
我的很多小说,我的故事都是存储在心里很多年的,小说的题目也想过很多年,在合适的契机才会写出来
比如说,曾经我写过一篇小说《失落的森林》,这个题目我很早就想好了,我喜欢这个题目的韵味
可是这个小说要写什么我并不知道
我往往先想好题目,具体写什么,我并没有考虑,我知道过几年这部小说突然会得到生命
当我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突然一个故事让我砰怦然心动,我觉得正好是我喜欢的题目要表达的,我就去写了
还有小时候的很多故事,我一直忘不了,我觉得它那么让人魂牵梦绕,我记得老家在湖北,我住在长江边上,那江边的油菜花,那田野的麦子,那月光的坟墓,很多很多年前的故事都在心里,都在梦里,直到很多很多年后的某一刻,它被触动了,被激活了,我就想把它写下来
写的时候,我仿佛沉浸在那个世界里,就是,回到我当初经历过的那些事情,我要把我所想到的和经过的事情写下来
我要复制那个时光的影像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树,那些花,那些风,那些雨,都不是简单的说就能把韵味表达出来的
我就要去通过很多语言的雕刻,很多情节的设计,很多细节的描述,才能让读者和我一起到达那个世界去,和我一起看它们,和我一起唱,和我一起哭,和我一起笑,在和我一起回味的时候,去思索很多东西
不论哲理也好,还是感触也罢,反正都能从我的文字中得到释放
这个时候我希望是,我呈现的是一个一个的场景,这些场景没有告诉你任何道理,任何道理需要你投入进去,自己去想,这就要求我要把小说写得很好看,大家愿意看,并不知不觉的在过程中去思考这些问题
小说作者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物 福楼拜为何写包法利夫人要痛哭流涕? 刚才我分享了我自己写小说时候的一些感受,下面我要说的是,如何理解小说人物的事
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福楼拜小说,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死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哭——痛哭流涕,是非常痛苦的
我能理解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死的时候为什么那么痛苦,我自己写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描述你寄托那么多梦想的人死去,你就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痛楚都要被它给激发出来,你都会难受的,可是写小说的人都有些残忍的
人是在灰色地带 往往一个人越是美好,就越要他难受,甚至毁灭
可能大家看过巴金的《家》,都会有这种感受
很多小说,虽然不是所有小说,喜欢写不太正常的人,喜欢写一些边缘化的人,因为在这些人的身上才会有故事
写小说的很多人会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拖着厚重的故事
我相信这个世界,纯然的黑,纯粹的白,都是很少,大多数是灰色的,即有阳光下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在这个大世界里,每天接触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情,内心里涌动着那么多的感触,嘴里说了那么多的话,哪个人没有一些故事? 在这个社会,你会创造很多角色,比如说你是父亲,你是孩子,你是领导,你是男人,你是乘客,你是小偷,你是主席…地位,身份,收入,都会让你在这个世界 扮演很多 形形色色角色,故事都会很多的
小说家要想他们笔下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该怎么办 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在这么复杂的社会,要想保持一直的纯白纯黑太难了
而一个人如果太纯粹了,写小说的往往就没办法动笔,除非你去学习解放初那样写高大全的人物
你别看长篇小说中那么多的人物,纷繁复杂,其实很简单,如果作家把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掌握了这个人的性格,这个人的脾气,就好写了
你就顺这个人物的性格逻辑写就行了
比如说《红楼梦》就是把每个人的性格都把握得很好,所以写起来那么庞大,可是人物却是那么鲜明
再复杂点,这种性格的人和那种性格的人在一起会怎么样,这都是写小说的人最快乐的时候,无数的排列组合,性格爆的人和性格温的人在一起怎么样,优雅的人落到粗俗的人群里去会怎么样,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各种的故事
不是你去写他们如何吵架啊,恋爱啊,沉默啊,而是他们都是活的,他们自己写他们自己了
喜欢写不正常的人 小说家要想他们笔下的人物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就必须让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袒露在你的面前才行
什么时候,人物的真实一面才会展现出来呢?什么时候,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最大程度的打开呢?在我们每天的正常生活中,不可能,因为大家都戴着面具,都在正常的扮演着各自社会赋予的角色,有各种道德法律纪律约束着你在正常的规定生活
你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差不多,上课学习,上班工作,都是平淡乏味的
你不可能一下子对一个陌生人知根知底的了解因为大家太正常了
可是小说家就是要发现在这个正常的地壳下面你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去倾听你内心里的声音
很多时候,你发现一个你很熟悉的人,突然做了一件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你觉得太奇怪了,怎么会这样呢?其实你要是顺着他的内心世界逻辑去走,就会发现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太正常了
人的内心世界值得研究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前面我说过,写小说的会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事情
当然一个让人惊奇,一个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你说你想不想了解一下是为什么?这 当然 是极端的例子,这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再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电视剧,背景是在 1976 年,唐山大地震,这是个很不正常的事情,本来大家都生活得很平安,晚上睡个好觉,第二天去上班,去当领导……可是那一天,一场地震来了,整个世界、城市都毁了,变成一个人间地狱
这个世界,人们只剩下自己了,都只是人本身了,都要活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的真实一面都显示出来了
地震来时,有一家人都往外跑,爸爸奔出门去,拼命的跑,妈妈拖着两个孩子在后面喊道: “ 孩子他爸,快把孩子带上! ” 爸爸边跑边回头说: “ 自己命都管不了,还管你们! ” 平时,这个人是个 好丈夫、 好爸爸
可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他的内心很多东西都出来了不是说他平时的就是装的,那也是真的,是正常的
但是一旦在非正常时候的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发觉到他的本性露出来了
同样是这天晚上,另外一家有个父亲,自己的女儿埋在废墟下,当他和妻子去挖的时候,他听到邻居女孩的哭泣声
邻居女孩也埋在废墟下了他赶紧去救结果他的女儿死了,邻居的女孩活了他的妻子一辈子都没有原谅他这些都是真实故事在平时,两家是有过节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本性展现出来了
你想想,当时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妻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知道的
这个时候,我们却看得很清楚
所以说,一类小说家都喜欢把人物放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下,来观测一个人是怎样去生活,去面对的
他让生活很美满的人突然之间觉得不对劲,会让本来很可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非常残暴,会让一对很般配的情侣因为种种误会而互相伤害,总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是会不太平
在我们看来,都是好人,却互相伤害;本来很坏的人,我们可以恨之入骨,可是他在一个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常好的一面,让我们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总之,绝对不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世界,而是关系错位,在错位中,人性就凸现出来了
其实很多简单的故事都可以挖掘出很多丰富的内心世界来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就在于此
故事只是提供情节,即骨架;而小说却给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了一个故事丰满的血肉
你看《水浒》中的林冲,本来好好的,是一个官员,结果却做了江洋大盗了,他的内心世界多丰富啊
不知道你仔细想过没有,我们经常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为什么会这样啊?这么好的女孩为什么要去爱上一个很丑的人呢?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那个男人又是怎样的呢?都是值得揣摩的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啊,所以关系错位,一方面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和故事的可看性,另一方面也对刻画人物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把人物从一种平衡的状态打入动荡的状态中,把人从一种合理的关系中嵌入到错位的关系中,是很多小说经常采用的手法
因此,在小说中,你精彩很难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我是指其中一类小说 真的,人的内心世界真是太值得研究了
当我读一些简单的故事时候,我总是在想那个人的内心在那一刻是怎样的?故事只是给了我们情节,小说却给我们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时候,我们学过《孔融让梨》,我一直觉得那是个迷
小小的孔融为什么要让梨呢?现实中,小孩都是自我的,有好吃的就是我的
而他却没有,是为什么?我就去虚拟一个个情景,把孔融放在里面去看他的内心世界
我假想孔家是一个大家族,子女众多,这个时候,争权夺利的现象非常严重,孔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早熟了
可能孔融有好几个兄弟,当别的兄弟都懵懵懂懂的时候,孔融就意识到要争取父母的关注,以后才能在家族里站下脚跟来
于是,他天天观测父母的喜好和大人的世界,好伺机行动
终于机会来了,父母让他们选梨子,他看到父母在慈爱的目光后面是考察各个孩子的目光,他明白了该怎么做了
他看到他的兄弟们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他偷偷的笑了一下
这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选梨子,而是父母的一次观察孩子品行的谋划
等到让他选择的时候,毕竟是个小孩子,他的内心早就看上了那个黄橙橙的大梨子,但是他还是选了一个小梨子
理智告诉他这是对的,可是他还是舍不得那个大梨子,他硬是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你看,这个时候他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和有趣的这样一揣摩,一个简单的宣扬礼让的道德故事就好玩了 其实很多简单的故事都可以挖掘出很多丰富的内心世界来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就在于此
故事只是提供情节,即骨架;而小说却给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了一个故事丰满的血肉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故事,缺的是对内心世界搏斗把握的能力 我曾经沉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世界之中,他的《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白痴》,他的小说我能看到的我都看了
我经常自问:他的小说魅力到底在哪儿?是的,他的小说故事是绝对的好看,可是更深一层追究的话,我发现他对庞大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重在内心搏斗上
原来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病态的、苍白的、压抑的、痛苦的,一个灰色的城市里,人的内心搏斗可以达到惊心动魄的程度
忏悔、伤痛、疯狂、绝望,就像压抑千年的火山一下子在他的小说当中喷发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再让我们转过头来看前面父亲舍亲救邻那个故事这个故事里蕴涵着多少内心搏斗的声音
地震突然来临,女儿埋在废墟之下,做父母的内心是何等的着急啊!他们齐心协力地救女儿,这是很符合现实逻辑的,是没有内心搏斗的
可是,偏偏这时,父亲听到了邻居女儿的声音,内心搏斗就开始了
邻居老两口都不见踪影了,很有可能遇难了,他们的女儿在哭啊,我要是不去救,她肯定会死的!可是我自己的女儿还没救出来呢!父亲挖废墟的速度放慢了,他看见自己的妻子疯狂地挖着,一边对女儿说不要担心,我们会救你的
是的,这边还有自己的妻子去救女儿可是那边呢,没有人去救啊
那毕竟也是一条命啊!我不能眼睁睁地让她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啊!他起身了,妻子很奇怪地看着他,眼睛直直地盯着他问道: “ 你要干什么?我们女儿还没救出来,你要干什么? ” 他转头往那边邻居家走去: “ 我去去就来! ” 他听到妻子近乎疯狂的咆哮声: “ 你疯了!你给我回来啊! ” 他转头说: “ 你赶紧挖!我马上就来! ” 他听到妻子说: “ 你真是个没人心的!女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的! ” 他还是去救邻居家的女儿了
一边挖,一边听到妻子的哭泣声
平时那么温柔的妻子这个时候竟是那么疯狂!他能理解,但是他想自己的女儿有妻子在救,而这家的女儿呢?都是命啊,平时那么些过节都算什么呢! …… 故事的结局是邻居家的女儿救出来了,自己的女儿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妻子一辈子都再也没有和他说过话
你想想,妻子的内心搏斗是怎样的,丈夫的内心搏斗是怎样的 …… 把这个写出来,不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吗? 所以说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故事,缺的是对内心世界搏斗把握的能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掌握了这种能力,所以才有了一部部精彩的小说
当然内心搏斗不仅仅是就个人而言,而是众多的人物在环境中互相碰撞交锋,各自的内心都会有挣扎和搏斗,从而影响了下一次相互之间的内心变化
所以一部小说看下来,你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内心的海洋,就好像一阵风刮过,海浪在那里相互推,有时候有非常大的海浪,有时候又非常的平缓,他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我最后再强调一次,我说的是其中一类小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那类小说,谢谢大家
阳羽 Q1 :邓老师,通常说的小说结构和节奏的意思? A1: 如果要有专业的解答,比较难
小说结构就像人的骨架,小说没有这个结构就不可能存在
小说节奏呢,像我说话一样,有时比较快,有时比较慢,快慢节奏用声音来表现就是这样(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小说的节奏也有类似的快慢
比如,有的小说里杀人,杀人很慢,要耗费几百页,有大量的内心描写
但是放在昆德拉里面一页就把人杀了根据情节推动的快与慢,会形成它的节奏感
EllaLee Q2 :我心目中的两位大神一位是茨威格,一位是卡尔维诺
请问主讲如何看待这两位作家的?谢谢 A2: 我个人认为茨威格是有激情的,他的东西有激情又精致
你读他的小说,能够让人投入进去
他是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高手,我们会随着他所描写的人物产生共鸣,让人感到或悲伤,或快乐,同时让人有非常畅快的阅读感
卡尔维诺则是天才式的人物他有独到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他对世界有独特的理解他的小说技艺非常好,有很天才的技艺他有原创性、独创性,有非常好的小说技艺,是非常值得去学习的 EllaLee Q3 :我最感兴趣的问题
请问邓老师你每天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是怎样的?是否很自律且规律?你是如何培养的?如何免收手机和互联网碎片信息的干扰? A4: 肯定是 要有自律和规律的
尤其写长篇小说时,记得前年写长篇时,每天要写五千字,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我就不写了,要正常的睡觉,不熬夜的
写要养成习惯,你才会持续写
阅读,我每天都在读,大脑必须让它运动,不然会懈怠,大脑要形成不断阅读的习惯,方能长久有益
我每天大概会看两三个小时的书,以保证阅读量,这期间不看手机、也不上网,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书,这个时候往往会觉得内心很安静,很平和
麦基 Q4 :推荐《故事》
请问邓老师里面提到的卡片式写作,我感觉和冯尼古特在《猫的摇篮》里那种碎片化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邓老师做下评价
A5: 我也有一本《故事》,是挺好看的但是理论归理论,理论可以当游戏规则看,实际写就是另一回事写了之后,会有另外的感受看别人是怎么处理这些的,就挺有意思了
对于卡片式的写作,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位台湾小说家张大春时,了解到他就经常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那些信息量大的小说(撰写)很有用这跟我所分享的人物内心世界却是另一回事冯尼古特式碎片化玩法,玩得好,是很有意思的玩法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主要看你玩得好不好
公子楼上吃火锅 Q5 :看小说每个人口味不同,您的口味偏重? A6: 我偏爱有细节的,有 具体 生动的细节,有精致的细节描写,另外一方面又要有精神层面的探索
写日常细节写得 精准、 到位,一个东西精准到位了就会很美;还能从生活的细节中提炼、抽取出的精神层面的探索,实的地方特别实,虚的地方特别虚,就是我偏爱和喜欢阅读小说了
佳航 Q6 :想问问老师对超短篇小说怎么看? A7: 我一直在做一个尝试
在我的豆瓣和广播里文字有 140 个字的限制,我思考如何在这 140 个字以内将一个场景给描绘出来,并且这场景能够打动人,让人产生感想
这也是种联习,也是如何用最少的语言,来打造一个丰富故事的有益尝试
140 个字既限制你,又能达成你,这是个规则,它既限制你又达成你,它就好玩,好玩的地方就在这
秋羊同学 Q7 :想问问邓老师看书会特别注重是谁的译本吗? 我最近在看黑塞的荒原狼,手里的译本评价不太高,也不知道要不要继续
A8: 举个例子,比如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它有几个译本,其中一个是周克希译本,一个是李健吾译本
李本较早,周本较为晚近
由于译文受制于译者,译者对小说人物的认同感不同,选词也会有不同
你去看李本,你会觉得有一双严峻的目光盯在后面
再比如说,以前和一个朋友讨论的时候(具体什么时候、内容记不清了,大概而言),其中有一段包法利夫人走下马车时,李本就用了一个类似卖弄风流的词,带着一种批评性的笔调,就说包法利夫人不是一个好女人,这就是他所选用的用词
而周克希则说她轻俏地看了一眼别人,这个词比较平易近人,周本比较理解人物,他并没有要去批评她
所以,你注意到两个译本的不同和相同,你会觉得你在看两本小说
你看周本,你会觉得包法利夫人更可爱点,因为译者更理解主人公,让人觉得值得认同、理解
而你去看李本,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认为这是一本严峻的社会小说
对于包法利夫人,他有更多的批评意味
译者选择的语言不同,译者的风格不一样,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有些译者是我认同的译者,我就会选择他的译本,我会信任他,就会买他的译本,这也算是我阅读的一种经验了
(要看自己)不要受到译本好坏的那么大的干扰我以前看过一本盗版的马尔克斯的作品但是我还是被他的小说吸引了我不太在乎小说译者的文字好坏你会被原著渗透出来的强有力的东西所吸引,你只要读下去
黑塞的小说比较难读,对于我来说不太好读,算比较重的一种小说,如果译本不好,确实比较不好读
如果没有其他译本,只能将就读下去了 陈荟楠 Q8 :邓老师,我想说说我创作的问题你刚刚说最好先从短篇开始,但我发现短篇好难写那年本想写个短篇的,写着写着就成长篇了
怎样培养构思短篇的能力? A9: 短篇、中篇、长篇,有些作家先从短篇开始,慢慢到中篇,再到长篇,这是王安忆的这条路,有些作家直接上来就是长篇
这和每个人能力、偏好不一样短篇中篇长篇,这是比较粗略的划分这涉及到体量的问题,这是个体量的划分
比如你这个一万字,那么有一万字的写法, 3 万字到 5 万字又有一种写法,超过 10 万字长篇了又有一种写法
(由于体量的不同存在)根据每一种体量的小说,你的小说情节推动,它的故事性、情节性推动,该怎么发展、怎么结尾,你考虑的东西就会相应不一样
就短篇来说,短篇比较难写
举个例子,短兵相接后的两方对垒不能使用长而大的,只能使用短而快的,那么两方怎么推挡,怎么达到你的目的,这里面涉及很多技巧的问题
比如苏童的中短篇很好,故事不复杂,短篇故事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略显诡异的、潮湿糜烂的那种氛围
短篇完成一个任务或者两个任务就行了,不需要那么多任务完成
有时候营造好氛围,或者把一个人写好,或写好一个故事就好了,成全一个就很好了
柏小齐 Q9 :我想问下当下你最喜欢的三本小说及原因? 张爱玲《秧歌》看完后一直在那种低沉徘徊的压抑之中
我不在乎她写的是否为政治小说,是否符合现实
小说本身有作者自己悲悯的视角,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都是卑微的个体,有着自身不能自已的命运
因而小说超出了所谓的政治命题,提升到人的境遇这个层面来文字真所谓是 “ 平淡而近自然 ”
( 法 ) 米歇尔 · 图尔尼埃 《桤木王》 这个小说的写作难度系数实在是太高了,精细准确的描写形成了稳重均匀的节奏感;在思辨的层面又前后一贯不懈怠
门罗所有的小说每篇小说最起码要读两遍,她的小说少有顺流而下的,而是经常从中间的某个片段开始,之前之后都在后文展开,因而第一遍大概明了故事情节,即 “ 讲了什么 ” ;第二遍看作者 “ 怎么讲 ” ,这是她的小说非常有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