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计量属性在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存在的问题
1.“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是否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的真实的交易形成的,如果这个时点的历史成本即价格符合公允价值的确认条件,那么此时的历史成本就跟公允价值相一致,所以此时选用任意一种计量属性都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当价格不是公允的,此时选择采用历史成本会造成资产价值偏高或偏低,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的公允性,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才会更好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公允性,进而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
2.可回收金额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定中,只有五种计量属性供人们选择使用,但是在具体准则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频繁出现的计量属性诸如“可回收金额”等,虽然在具体准则中出现,但是却没有像其他五个计量一样在规定中出现。
(二)会计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
1.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反映
一方面,从资产的概念中可以了解到,资产最本质的特征是预期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从“预期”可以看出,资产是一种未来的经济利益,此外,资产中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专利权,采用历史成本在对其进行计量时会感到吃力。另外,在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时,如衍生金融工具,它的价值会随着一些特定的外部条件改变,如果在未来某一日期需要结算时,只有用公允价值符合应用条件。
2.资产负债表中与物价变动相关联的数据缺乏现实解释
例如,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动摇了币值稳定的会计基本假设,导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不准确,进而使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难以得到准确反映。现行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的现时财务状况,更好地对企业的经营收益和企业原本就持有的收益进行准确划分,但是它至今仍没有一个较为确定的含义,如果要对其进行确定,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侧重点和理解,所以说对其进行计价是比较主观的。假设从不同的角度对现行成本做出不同的定义,但是在对同一个资产进行价值确定时,采用不同的定义会得出不一样的价值量。例如,企业当期的财务报表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是在当期发生了物价变动,会计报表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企业的财务报表就缺乏真实性。另外,现行成本在确定的过程当中会消耗许多的人力物力。为了对现行成本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需要采集许多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会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另外,运用现行成本往往还需加设一套会计账簿,因而会计信息的费用较大,可能违反成本效益原则,得不偿失。
二、选择会计计量属性的对策
(一)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公允价值适度运用原则。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充分考虑到了我国还是处在新兴的市场经济阶段,在对其引入时加入了一系列的限制条件,而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如果对其不加限制,就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准确性,甚至人为地对其进行干涉以此来达到某些不法目的。
其次,实际原则。企业在选用计量属性时,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要认识到所选用的属性能否被会计人员理解和掌握并应用到实际的会计工作当中。
最后,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选用的计量属性能否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要比较通过运用此会计计量模式得到的有用信息所创造出来的价值高,还是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相关信息付出的成本高,从而避免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针对计量属性在选择时存在问题对策
1.在保证会计信息公允性的前提下选用历史成本
从历史成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的真实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在可靠性和相关性这点没有问题。但是,在货币不稳定及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得到的信息就可能不是公允的。因此,在选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时,要保证会计信息是公允的。
2.可以加入新的计量属性供人们选择使用
随着我国会计的不断发展并与国际会计不断接轨,计量属性在应用和内容方面也在不断完善,目前规定的计量属性中有五种供人们选择使用,但是在具体准则中出现的“可回收金额”并没有被规定,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可回收金额属于减值会计计量标准的一种,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供人们选择使用。另外,我国在加入新的计量属性时还要注意新加入的会计计量属性能否被人们接受、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