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文献综述——以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为主 2017毕业论文下载

继COSO 1992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SOX法案,此后又于2004年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COSO 2004,通过“三步走”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在借鉴这三项法案的基础上,五部委于1992年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确立了基本框架;2010 年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参考

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理论界与实务界呈现了以要素研究为主,系统研究为辅的景象

大多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缺陷认定和评价报告及披露等一个或者几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对于内控缺陷认定的研究较少

本文现采用从系统到要素、要素中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顺序来对国内学者有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进行部分回顾与评述

  一、国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究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整体研究较少

主要有池国华(2010)对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的研究和张先治、戴文涛(2011)对于基于政府监管部门和外部非营利性机构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

池国华(2010)从内部管理的视角,以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而形成的自我需要为基础,借鉴业绩评价理论,建立了基于管理视角的七要素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整体架构,并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等七个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化的设计分析,为我国企业设计适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

  从要素研究来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从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陈汉文(2008)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即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内涵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陈关亭等(2013)构建了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吸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实践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池国华(2011)在借鉴中国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将定性评价指标界定分值区间划分为五个等级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张先治、戴文涛(2011)构造了将AHP 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多集中在缺陷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和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反应方面

关于披露动因方面,田高良、齐保垒(2010)认为管理层有发现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

对于披露的缺陷涉及到的内容,单华军(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最多的是培训类、董事会类、内部审计类、子公司类等方面的缺陷

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特征研究方面,齐保垒等(2010)以2008年深市494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经营越复杂、内部控制建设较薄弱、经理审计变更和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更容易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部分学者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认定标准及认定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王惠芳(2011)从制度、理论以及操作三个层面对内控缺陷认定困境进行了解析,并基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破解困境的方法,由此构建了内控缺陷认定的基本框架

对于不同程度内控缺陷的认定上,陈武朝(2012)通过对2003年11月至2005年7月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重要缺陷的在美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在SOX法案执行初期,在美上市公司主要根据准则中列明的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重要迹象来认定重大缺陷的;另外一些则通过定义来认定

由此提出我国在重大缺陷认定上,可以参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 22 条列出的表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并结合重大缺陷定义来进行认定

  二、国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文献评述
  由于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建设出于基础阶段,各规范及指引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因此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内容繁杂、角度众多

少数学者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大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对于评价目标的研究,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要素导向和风险导向的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有在争议中逐步结合的趋势;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标准来研究;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