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据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今已经处于体验经济时代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1]
不难看出,体验注重参与,强调感受
这种感受,不是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的满足,而是深层次的精神的愉悦,它是难忘的、个性化的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旅游者前往异地,通过消费旅游产品,换取新奇、快乐经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该诗对旅游体验做了极好的诠释
关于旅游体验的类型,邹统钎和吴丽云提出了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和移情五类[2],胡卫伟、郑向敏则认为旅游体验还应包括探索,进而提出了旅游体验的6E类型[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基于体验的文化旅游开发,既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体验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呈现出强烈的体验化特性:情感性、差异性、参与性和真实性[4]
宋咏梅基于体验旅游的特点,指出了景区在设计体验旅游产品时应遵循主题性、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与挑战性等五项基本原则[5]
吴文智、庄志民结合宏村、西递古村落实例,指出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步骤“一是主题提炼与体验线索设计、二是场景设计和体验氛围营造、三是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设计、四是意象塑造和体验意象设计” [6]
上述文章对文化旅游的体验开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针对盐城海盐文化的个例,如何站在旅游者体验类型视角,深入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盐城,东临黄海,辖区内水域广阔、滩涂平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智慧的盐阜先民在这里煮海为盐,为盐城积淀了浓厚的海盐文化底蕴
盐城不仅有着丰富的海盐生产场地、工具、运销码头、器具、盐政管理官署建筑、碑刻、盐民日常生活场所、用物等物质遗存,还有着海盐生产的变革、运销形式的发展、管理政策的变化以及通过文字、口传等方式流传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资料、哲学思想观念、文艺作品、民俗风情等非物质遗存[7]
代表性的物质资源有新兴场唐代烧盐遗址、宋代范公堤遗址、宋元明清历代古淮南13个盐场遗址、串场河、明清草堰古盐运集散地、张士诚故里、射阳盐场等;代表性的非物质资源有祭龙王、祭盐婆、敬灶神、嫁盐女等民俗风情以及淮剧、杂技、海盐晒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城海盐文化历史悠久,赋予其深厚内涵离不开人——盐官、盐商、盐民
自古“两淮盐税甲天下”
宋朝在盐城的东台西溪设立了盐仓监,朝廷曾先后派晏殊、吕夷间和范仲淹负责盐务官员
范仲淹主持修筑了范公堤,堤东煮海为盐,堤西麻桑遍地,盐城盐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王艮,在不屑奢华的盐商生活后,用“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的壮语励志,成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处于社会底层的盐民,过着“生在海头,晒煞日头,压煞肩头,吃煞苦头,永不出头”的生活,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共推张士诚为领袖,发动了农民起义
他先取泰州,最终拿下苏州称王,但终抵不过朱元璋两人之间的恩怨,似乎以“遂驱苏民实淮扬两地”告终
施耐庵以盐民张士诚起义为蓝本,写出了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高峰巨作《水浒传》
总体而言,盐城海盐文化历史悠久、政治色彩浓厚、物质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贴近百姓生活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作为城市名片的海盐文化,盐城近年来已加大对其推广和开发的力度,倾力打造市区海盐文化历史风貌区、大丰市草堰镇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等
其中,海盐文化历史风貌区,包括中国海盐博物馆及其附属水街等
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格局和规模而言,可以说在海盐博物馆建设方面已经比较齐全了
但缺憾是产品定位仍属于传统博物馆类型,没有游客参与互动和休闲娱乐的空间
水街建筑尚可,但由于经营不善,人气不足,目前尚缺乏市场活力[8]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体验开发对策
1.塑造独特的体验主题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是旅游项目设计的依据
依据盐的来源,我国主要海盐、井盐、池盐、矿(岩)盐四种
自贡,素有“千年盐都”之称,井盐文化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运城,池盐的重要生产地,依托被誉为“中国死海”的盐湖,立足休闲康体,广受市场欢迎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的开展,首先应树立独特而鲜明的主题,以突出自身差别化的旅游形象
以“品五味之首,感百味人生”为主题,依托盐政、盐官、盐商、盐民,从旅游者的娱乐、教育、逃避、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