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也在逐步推进,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比较单一的“助学金+奖学金”模式演变到2007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但在加大各项资助力度的背后,更多的是停留在资助政策表面上的研究,资助对象的成长需要、心理疏通及日后发展途径的研究较为匮乏
一、高等院校资助政策现状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信息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绿色通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学生来自贵州、新疆、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省区或者山东、河南、北京等较为发达省份的贫困地区,近82%的学生家乡到北京的乘车区间为十小时以上,并且其中43.5%的学生为二十小时以上,大约80%来自农村家庭,家庭贫困原因主要为地区自然灾害、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两类
关于家庭的年均总收入有近85%的学生选择了一万元以下,而生源地的人均生活费用有50%的学生选择了500元以下,贫困程度可见一斑
通过对贫困学生进行生源地调研发现大部分生源地政府针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仅有生源地助学贷款一项,资助困难学生的重任和对学生困难程度的认定就落在了高校学生资助中心的肩上
2.高等院校困难学生认定程序
面对大量的贫困学生群体,高校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均有详细了解,而最初经济困难程度的判断只能根据学生自主上交的《高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由于最后的资助工作由高校负责,生源地政府在盖章时大多是与人方便,并不会对表中的内容(诸如人均收入等)一些重要信息进行核查,因此表中的一些数据便值得进一步考究
同时,目前高等院校困难学生数量庞大,各项资助事宜较为繁杂,对困难同学身份的核查也是高校资助部门面对的难题
对此,很多高校采取了班级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评定和学校资助部门意见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家庭困难程度进行复查,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3.高等院校各类资助政策
目前,各大高校已普遍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特困补助、学费减免、各项社会及企业赞助等奖助学金资助政策
大部分资助政策只对贫困学生开放,一些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优秀同学由于心理失衡,进而扮演贫困学生,递交伪造贫困证明,类似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正是高校资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
高等院校要开拓一条公平公正的资助之路,真正做到贫有所助、优有所奖,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与扶贫的双重功能
此外,我国高校资助理念以无偿经济资助为主,在家庭困难学生的精神成长、全面发展等方面关注甚少,以至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欠缺,很有可能导致毕业后求职困难,偿还贷款积极性受挫
4.高等院校校资助对象的诚信与心理问题
在贫困生调查问卷中,关于“贷款后是否应及时还清款项”这一问题,有近10%的学生选择了“否”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整体助学贷款违约率为1.75%此外,更有学生为拿奖学金不惜将过期的低保证件交到学校
贫困学生的诚信缺失逐渐凸显,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容忽视的一环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时期也是学生形成独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通过访谈得知,很多贫困同学无法接受自己在生活水平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产生了失衡的自卑心理,不敢承认家庭贫困的事实
贫困生的心理普遍较为脆弱、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出现偏差,因此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与经济的表层,更应涉及心理与道德层面的人文关怀
二、针对高等院校资助问题的相应对策
1.提升高等院校资助工作的层次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高校资助工作应提升层次,从简单的经济资助上升为引领学生成长进步的终身教育,帮助学生从经济到心理全面脱贫
高校资助部门可适当增加一些激励困难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特色活动,提供经费支持,用以加强对贫困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2.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可包括心理关怀与精神关怀
针对部分贫困同学出现过度自卑的情况,高校资助中心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形式,提高贫困学生自我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
精神关怀则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可通过举办励志讲座等方式激励学生及时转化压力为动力,自强不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夏书珍.高校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