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赴川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实证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 引言
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4 秒,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境内(31°00′N, 103°24′E)发生Ms8.0 级强烈地震


地震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的417个县,受灾面积41万km2,受灾人口462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1]

此次地震事件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最强、地震灾害最重、救灾难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2]

本文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赴川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这一课题,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理论”,对四川入境旅游者赴川旅游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一研究对于促进震后四川旅游发展和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为入境旅游者对震后四川省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研究设计
2.1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旅游动机的20个问题;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问卷采用5分制李克特(Likert)量表为度量尺度,请受访对象依照其旅游前的重视程度,在对各项给出分数前做出选择,从1分到5分,分别为“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运用因子重要性排序揭示旅游动机的差异性;以主成分因子分析缩减变量的数量的同时,反映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 3 数据收集及样本概况
问卷样本抽样采用随机问卷形式收集

本文选取成都市各大景区(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锦里、宽窄巷子等)作为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的采集地点

调研共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0年10月2日~8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29份;第二阶段2010年10月9日~16日,期间共发放问卷68份,收回有效问卷68份

前后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1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

汇总分析得知,样本包括不同性别、国籍/地区、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职业等信息(见表1)

随机性较强,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表1  人口学特征

3研究结果
3.1因子重要性排序
因子重要性排序能够揭示各项旅游动机因素对旅游者如何选择四川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程度

从总体上来看,所列出的大部分动机因子符合入境旅游者赴川旅游的心理

排名前十位的变量中,与四川当地资源相关的变量有两项,即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m=4.38)和大熊猫(m=4.12);在排名后五位中的因子中,了解地震知识(m=2.72)、走访震后灾区 (m=2.43)和体验地震(m=1.98)说明旅游者选择赴川旅游与地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与他人分享旅游经历(m=3.97)、逃离惯常生活环(m=3.90)、结识新朋友(m=3.90)、朋友推荐(m=3.88)和缓解工作压力(m=3.54)等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来川旅游

(表2)

表2  旅游动机因子平均得分及重要性排序

仔细分析发现,旅游者震后赴川旅游的动机是多维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当地人友善度是吸引其来访的主要因素

同时,许多旅游者是经他人推荐慕名而来,也有许多旅游者是为了和朋友分享旅游经历、缓解工作压力而来

3.2 主成分因子分析
KMO检验值为0.774,在0.5~1.0 之间;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148.328,即很大,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0.001为高度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

五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0.610%,提取出的因子能够概况原14个变量所包含的60.610%的信息

对14个变量进行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a系数为0.923,符合Aunnally大于0.5的标准,说明14个变量组成的量表稳定可靠

因子载荷大于0.5的变量被挑选出来列入表内

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在访问朋友印象很深的旅游地、朋友还未曾游览、朋友或亲戚想来此旅游、回国后可分享旅游经历、朋友或亲戚推荐等变量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旅游者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故将其命名为地位和声望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在体验地震、了解地震知识、访问地震或地震灾区等变量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游客在震后选择赴川旅游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地震相关知识;同时,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促进亲友关系,反映出“亲友”是旅游者前往四川游览的重要原因,故称为求知及亲情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在体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来川旅游的梦想、对大熊猫的独特兴趣变量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旅游者对新事物的追求,故将其命名为休闲因子

第四个公共因子在逃避惯常生活环境、缓解工作压力、呼吸新鲜空气等变量上载荷较高,所含的这4个变量均与健康有关,反映了旅游者对休闲及放松身心的需要,故称为康体因子

第五个公共因子在求新求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