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按照一定的工作绩效指标来测量、全面考察和评价单位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成果等综合表现,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员工奖惩、升职加薪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单位、各部门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有利于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绩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各部门的运行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运用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不仅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单位员工的工作效率,还能将科学发展观融入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政府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各个运行环节,是实现事业单位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运用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目标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最后,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直接影响整体管理水平,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改革和完善绩效管理方式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事业单位员工的激烈约束机制,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再加上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较为深刻的绩效管理理念,对加强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和科学的改革观念,导致绩效管理理念没有真正融入到管理模式中
由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在管理工作中无法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来解决工作难点,制约了绩效管理功能的发挥
在开展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些管理者过分注重定性考核,忽略定量测评,导致绩效考核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发挥绩效考核在激励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和促进单位发展上的功能
由于缺乏不同形式的绩效管理培训和宣传,致使管理者和员工都缺乏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2.绩效考核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方式是定性考核,这是最传统的绩效考核形式,管理者在年终采用工作总结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等进行综合评价,考评结果也是简单的等级排名,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没有与不同岗位员工的岗位职责相联系,各部门之间员工的绩效考核没有可比性
此外,定性考核的方法还容易受到主管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绩效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绩效指标体系分解不全,每个部门的考核指标与其经营目标不相符,与员工的岗位职责不相符,再加上简单的指标设计,导致绩效考核成为单位监督和奖惩员工的工具,难以发挥绩效管理在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方面的意义
3.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功能发挥不合理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将绩效考核与员工激励机制相结合,注重绩效考核的过程,忽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评价,如员工的升职加薪与绩效考核结果联系不紧密,为单位作出贡献的员工没有真正得到奖励和晋升
在考核结果的反馈上,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没有与员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
绩效考核能够反映出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的沟通交流能够鼓励员工努力改进工作,并且体现出绩效考核的公平性,有利于管理者改进绩效管理方法,有利于员工改进工作方法,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对策
1.建立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岗位所做出的业绩评估,是对于组织是否达成战略目标、职工是否达到工作标准的系统检验,基于此,可以得出:绩效考核的管理应在事业单位工作总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应将具体工作标准作为绩效考核的基准
因此,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要以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完善绩效考核流程、考核指标调整制度、考核结果公开制度、绩效奖惩制度等,使绩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首先,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和设定绩效目标;其次,开展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开发;再次,定期进行绩效分析与改进;最后,要注重绩效总结与激励
总之,根据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分析业务重点、策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制定部门业务重点和其关键绩效指标,一步步落实到各个岗位,保证事业单位每个职位都按照单位的战略目标努力,逐步建立起事业单位战略目标责任体系
2.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指标
绩效考核是关于岗位绩效和组织绩效而做出的评估,而不是简单的以考勤、岗位绩效考核结果等形式作为绩效考核标准
应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考勤和岗位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