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里的玉石文化 中华民族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河流中,玉作为一种独特的材质,晶莹剔透,细腻光滑,而玉的形象在古典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屡见不鲜
先秦是华夏玉石文化积累、孕育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关美玉宝石的典故和传说
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镶玉的鼓槌;又如《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以为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车,……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琼”就是琼玉的细屑,“杂瑶象以为车”即指把美玉和象牙装饰在车上
这些场面虽被写得宏大万千,但总的用意却很质朴,不过是借玉石的精美细腻描写了一种盛大的美好的气象,抒发诗人浪漫主义情怀
其中既包含古人对玉石的尊尚心理,又包含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玉石常常作为华贵饰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描述的又是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所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玉石文化在民间尚未全面普及,这是由于先秦时代生产能力的局限与生活水平的落后所造成的
而秦汉魏晋南北朝作为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很多比如大史学家司马迁、放浪形骸的阮籍等文人
文学中对玉石的描绘一方面继续突出它们作为饰物的美学功能和实际用途,另一方面已开始赋予了它们特殊的修饰功能
从前一方面而言,此时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玉石工艺款式和用途更为多样化
比如先秦时期玉的品种与式样均较为单一,更多是用于祭祀,文学中提到也是庄重盛大的含义
可到了秦汉时代不但“昆山之玉”、“明月之珠”、“夜光之壁”在李斯《谏逐客书》中常常出现,我们甚至可以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读到喝酒的“玉斗”;在汉乐府《战城南》中读到饰物“双珠瑁簪”;在《乐府诗集》中读到刘兰芝的“耳著明月铛”;在曹植《美女篇》中读到“玉帛不时安”等等,这都说明玉石已由宫廷走向民间,不再是诗文里人们心中的稀罕物
更重要的是,玉的款式也更为多样,用作日常生活的饰物的工艺要求也更为精细
从后一方面而言,某些玉石已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或某种特殊标记广泛出现于诗篇当中
东汉的《说文》里对玉有这样的解释: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 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才三,项王默然不应”
这个“玉”就是一种玉饰,因与“决”谐音,故举玉就是催促项羽快下决心做决策
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蕴,在古典文学中被儒家赋予“德”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由于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此时的玉石不再仅仅只是“石之美者”,在文学作品中更加被赋予了人文性的特征,甚为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