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文献评述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观点,国内上市公司多数为国有性质且股权高度集中,所以更多采用财务指标进行衡量,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的财务绩效、工资薪酬、盈余管理、再融资等方面,很少涉及公司的并购绩效的研究


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市场透明度高,股票价格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公司的经营实力

因此,国外大多数学者均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衡量并购绩效,通常采用的指标为累积超常收益

二、研究目标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并购动因理论、股东积极主义等理论基础,以2010年至2013年期间沪深两市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持股比例和独立性的划分,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增加值为并购方公司并购绩效的替代变量,构建滞后回归模型,以期得出机构持股对公司并购存在积极影响的结论

三、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3年期间发生并购活动的深沪两市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对获取的样本进行筛选:(1)只选择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通过的并购交易宣告日或者完成日在2010至2012年之间的并购样本,包括吸收合并、资产置换、要约收购、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2)选择主并购方为深沪两市A股大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3)针对在一年内发生多次并购活动的情况,本文视作一次并购事件;本文使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合并

(二)模型构建
1.模型构建
本文考虑到经济行为或者事件的发生对财务指标有时间延后性,本文拟采用滞后模型完成实证分析

滞后模型,又称“动态模型”,主要包括分布滞后模型和自回归模型,其中分布滞后模型是指包含解释变量的当期值及若干期滞后值的模型,而自回归模型则是还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的模型

由于本文采用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因此构建的滞后模型只包括解释变量的两期滞后值,不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

滞后模型是动态模型,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反映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提高模型的拟合度

本文构建的具体方程如下

首先,用模型(1)来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H1:
△ROE_(t+1)=β_0+β_1 TINS_(t-1)+β_2 RAIN_(t-1)+β_3 SHARE_(t-1)+β_4 SIZE_(t-1)+β_5 TAT_(t-1)+β_6 IRR_(t-1)+β_7 LEV_(t-1)+β_8 STATE_(t-1)+ε         (1)
其中,时间t是指并购事件宣告日或并购交易完成日所在的年份,被解释变量△ROEt+1是指(t+1)年度末并购方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加值(△ROE),解释变量为并购(t-1)年度末并购方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所有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之和(TINS),其他控制变量为并购活动前一年度的相关信息

其次,用模型(2)来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H2:
△ROE_(t+1)=β_0+β_1 HINS_(t-1)/β_1 LINS_(t-1)+β_2 RAIN_(t-1)+β_3 SHARE_(t-1)+β_4 SIZE_(t-1)+β_5 TAT_(t-1)+β_6 IRR_(t-1)+β_7 LEV_(t-1)+β_8 STATE_(t-1)+ε    (2)
其中,时间t是指并购事件宣告日或并购交易完成日所在的年份,被解释变量△ROEt+1是指(t+1)年度末并购方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加值(△ROE)

根据假设H2,将全样本划分为两组样本,即持股比例高的机构与持股比例低的机构,再分别使用此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机构总体持股比例越高,被投资的并购方公司的并购绩效越好

当机构投资者持有并购方公司的股份数额巨大时,其抛售股份“用脚投票”的成本会很大,其巨额交易还会受到证券相关部门的关注,因此他们有动机从“用脚投票”转变为“用手投票”,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或者积极参与公司内部治理

2.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大于或者等于10%时,其选择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更倾向于价值投资,并且利用自己的股东权利积极监督和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的并购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当机构持股比例小于10%时,其投资行为更具有投机性,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够强烈,因此对被投资的并购方公司的并购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主要是根据《公司法》中对股东权利的规定来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分组比较

(二)建议
1.继续加快发展积极型机构投资者,引导其发挥公司治理作用
为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国家已经制定很多相关政策法规

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也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持股净值和投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是,这些机构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