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即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无疑表明,人要珍视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基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郑州扶轮外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于2015年4月,依托12年一贯制的优势对本校一、四、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系统和科学的分析,调查结果对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依据,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起到启示与推动作用

  调查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 等人1991年根据日本铃木清 等人“不安倾向诊断测验”编制而成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测验材料

量表由八个内容构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测验的结果以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和全量表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来表示

整个测验的解释是将受试者的八个量表的标准分加起来构成全量表焦虑倾向的标准分

这个得分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和焦虑范围广不广

根据全量表的测验结果,总分为三个水平:标准分在1~55分之间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为心理健康有问题;在64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要进行特别指导

就单项量表而言,如果某项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就说明该生该方面的心理问题严重,需要给以特别指导

总之,分数与心理健康状况成反比

  从问卷调查的总体结果上看,初中生在学习焦虑方面、孤独倾向方面、自责倾向方面、身体症状方面等心理问题比率最高;而小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过敏倾向方面、恐惧倾向方面、冲动倾向方面的比率最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负荷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学生占76.0%,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学生为24.0%,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0%,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数为轻度心理偏差,只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以恢复健康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纵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不容乐观


  1.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资料显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看,以全国2亿中学生来计算,以每5 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来推算,全国共需要4万名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院校毕业生和专业工作者相加难以达到这个数目

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校医等兼职人员,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2.课程化倾向严重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他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
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分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

孩子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

唯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共铸合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基于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据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

其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