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广州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现状
  广州是珠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广州地区的社会生产已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企业对员工知识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校企合作逐渐被广州地区的高校和用工企业接受和认可

在多年的实践中,高校和企业基本实现了“角色”“内容”和“过程”上的结合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校企合作进程突飞猛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之路,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

研究广州地区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几种:一是高校与企业实体合作模式;二是高校与企业互动模式;三是高校与企业配合模式,企业在高校内设置培训中心模式

如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与校外15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共建基地,并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完成了近3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近年来广州地区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不难发现,校企合作已由起初的“蜜月期”,进入“瓶颈期”,合作层次、内涵、机制等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校企合作求量不求质

广州地区高校近50所,为推进校企合作,各高校一度求量不求质,合作企业的数字庞大,但良莠不齐,很多企业甚至不具备接纳学生实习或实践的能力和平台,更谈不上有合作开发的功能,校企合作停留在一纸协议上

二是校企合作层次不深入

从校企合作由“初级—中级—深入”合作的三级模式看,大部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初级阶段,仅仅是派学生实习或见习,企业象征性地招聘几个毕业生,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与国外高校差距甚远

三是校企合作目标不清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应体现企业型和地区性,以适应本地区企业人才需求为根本,但目前高校对校企合作理念和内涵把握不准确,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共赢的机会少,合作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四是校企合作稳定性不强

目前广州地区的校企合作多数是利用校友资源或各种人脉资源,获取企业单方面对高校的支持,校企合作基础薄弱,高校挖掘合作基点较少,尤其是在参与商业竞争和技术创新方面

  三、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导性不高
  广州地区的校企合作目前存在政策和法规不健全、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不够的现状,高校与企业间的权责义务不明晰,校企合作这一社会经济行为没有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内,也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

  (二)现行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滞后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企业和社会环境多方面

校企合作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没有建立平等互惠机制,高校办学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融合程度不高

校企合作模式基本停留在照抄、借鉴阶段,少有深入研究探讨适合有机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存在现实差异
  从广州高校近年的发展实践看,无论是高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都存在从众心理,多数高校为提高就业率和寻求学生实践空间而主动寻找企业合作,企业主动与高校寻求合作的较少,企业仅限于为高校提供为数不多的就业机会和部分资金赞助、实习见习场地等,与真正意义的校企深度合作差距甚远

高校具有主动合作的心态,但却难以在学分制度、人才评价、合作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

  (四)企业需求与现行培养模式不协调
  目前,以毕业生供求为主要合作形式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手段、方式上,与企业需求不协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化,企业人才需求却瞬息万变,尤其是近年来较多高校实施大扩招,人才培养更是进入批量化培养的困境,导致即使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依旧招不到人才,毕业生就业困难

  (五)缺乏校企合作各层面的深入研究
  广州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相关理论研究十分滞后,校企合作在高校、企业、政府等层面研究甚少,尤其是企业和政府几乎查阅不到

高等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虽有所研究,但在合作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深层次合作阶段三个层面的研究方向不明、不深,对校企合作现状、发展定位、途径、共性与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分析
  (一)遵循校企合作的现实原则
  校企合作和高校在新形势下寻求人才培养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尽快走出求量不求质的“面子工程”误区,真正意义上尊重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