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先研究社会公平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接着探讨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前言
对于一个国家,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首先,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其次,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话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测量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社会公平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公平感就是个体对社会公平程度的直接认知和客观判断,是人们以“应有的社会情况”为判断依据,对当下社会是否符合这一标准而做出的“公平与否”的判断

对于社会不公平感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提出过诸多理论,目的在于挖掘人们产生公平感的心理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策略增强人们的公平感,使其对社会充满信心

 
三、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结构
 
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几点评判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即其结构体现为以下几点:
(1)分配公平:个体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收入等方面不受侵害的公平;
(2)机会公平:个体在受教育、就业、升职、晋升等方面的公平;
(3)程序公平:法律政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公平;
(4)弱势公平: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保护和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
(5)权利公平:个体在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公平;
(6)互动公平: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时参考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实现社会信息公开的公平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结构体现在六个方面,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要促使他们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需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

 
四、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测量
 
近些年来,社会在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就是与日俱增的各种压力

毋庸置疑,大学生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感觉到身心俱疲

从现有形势来看,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测量现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程序公平、机会公平两个维度中,女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比男学生弱一点,主要原因在于当今社会或多或少存在性别歧视的倾向

(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在社会公平感的各维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当代大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已经对社会现状有一定的认知,随着学术知识的不断增多,对社会公平感有更全面的体会

(3)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互动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弱势公平这四个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五、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对策
根据上文对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结构所做出的分析,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促使他们更有信心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需要政府、学校、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入手

(1)在政府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转变政府职能,促使政府信息公开,提升其透明度

(2)在学校方面,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为理工科类学生多增加人文类课程,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3)在学生自身方面,要多汲取知识,在校期间要多接触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充专业知识,发展一技之长,努力成为“通才”

 
六、结束语
社会公平感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感知,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使他们坚信自己所处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自己共同付诸努力,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信心,促使他们在校期间更好地学习,坚持奋斗,从而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