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建设初探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旅游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
旅游业是一个同社会各行业广泛联系并对产业环境十分敏感的社会服务性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旅游业收入统计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主要同交通业(民航、铁路、汽车、轮船和市内交通等)、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娱乐、邮电通信、游览等行业部门紧密联系,其中旅游业收入中游览收入贡献率在2006年仅为2.9%,2005年为4.2%,上述任何一个行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旅游业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旅游业是一个取决于游客对目的地形象认知的敏感性较强行业,游客的出游受对目的地形象判断影响明显

世界旅游组织(WTO)认为旅游危机是: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

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

旅游危机的特点为非预期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社会化和决策的非程序化

由于旅游行业本身同社会各行业广泛联系、行业敏感性和易产生连锁反应的特点,任何危机事件都可能对旅游业产生的较大影响

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作为旅游资源集中省份,四川省的旅游业受到了重大影响,全年接待游客1667.7万人次,下降34.6%;实现旅游总收入67.0亿元,下降52.3%(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8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而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单一事件的影响都将被扩大化,旅游业受危机影响的概率增大许多,受影响程度也将更大

二、我国旅游行业危机承受能力分析
由于旅游危机事件发生的非预期性和危害难以人为控制的特点,对旅游行业的危机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增强行业自身应对危机能力,也应是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范围

(一)游客旅游行为决策过程
旅游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民众对目的地的感知与目的地形象,决定游客是否前往某个目的地是根据形象而不是现实,游客根据对某地的感知形成了目的地形象

因此目的地的感知与形象的保持与维护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公众广泛认为目的地或者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等,根据经济学理性人的理论分析公众将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将选择不前往旅游,因此出现游客数量骤减、旅游业收入明显减少,危机就此在旅游业产生影响

Sönmez & Graefe(1998)使用信息集合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提出旅游决策过程模型,详细考察8项相关变量,包括国际旅行经历、对风险的感知程度、国际旅行的态度、年龄、性别、教育、收入和家庭是否有孩子等,参见图1

 
图1 游客旅游行为决策过程
(二)旅游行业的广泛联系性
由于旅游业同交通业、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娱乐、邮电通信、游览等行业部门紧密联系,一项典型旅游业务的完成将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个行业,某个行业出现危机将打断旅游的业务链条

旅游业的行业广泛联系性就决定了在旅游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和日常对旅游危机的防范工作中需要有一个协调统筹中心

(三)我国旅游行业危机应对能力分析
1.国内旅游产业存在的不均衡格局
旅游业旅游目的地和客源来源地分布的广泛性导致其在应对危机时的弹性,在局域性出现危机时表现出局部受影响,未受危机影响部分甚至出现增长的现象,旅游业的弹性特点能增强其危机承受能力

我国旅游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其中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分布不均衡和入境游客客源构成不均衡

由于旅游资源的分布取决于可开发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开发程度不同,目前旅游业存在行业旅游目的地不均衡分布问题,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统计,我们选取了2004年到2006年收入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三地区收入占全国的比例达到53%,远高于其他省份

经济发达地区发生危机事件的概率高于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的不均衡分布将减弱旅游业危机承受和应对能力

国内入境游客客源以港澳同胞为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6年港澳同胞入境游人次占全部入境游人次的78%,虽然外国游客和台湾游客的比例在逐年缓慢上升,但短期内该格局将依然存在

同时外国游客的构成中以东南亚和日韩游客为主,地理分布较为集中

如此分布格局将影响旅游业在危机下弹性特点发挥,从而影响我国旅游业对危机的承受能力

2.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