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学视阈的旅游资源开发解读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日前,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然而,十几年来我国传统的旅游开发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开发建设, 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问题,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旅游资源开发?
  1992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召开了第三次“科学与文化关系讨论会”,主题为“走向生态伦理”,呼吁人类反思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世界万物,这也为近乎掠夺式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提了个醒

因此,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能在旅游开发中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新道德观念,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一、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生态伦理缺失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倡导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产业,给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却一直处于“靠山吃山”、急功近利的状态,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的旅游业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向了“有烟”和“夕阳”的不归路,以致于生态问题重重:
  (一)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关系,如果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过于短视而没有考虑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那么可持续发展将永远只是一个口号

目前国内很多景区的不合理规划和建设已经打破了景区原始的美和宁静

不合理的打猎、垂钓和动物表演使得野生动物遭到伤害;水上游乐项目的不当开发导致水体污染,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失真
  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分,民族文化及其载体、饮食购物、宗教文化资源都属于人文类旅游资源

然而近些年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民族工艺品全国的景区雷同且泛滥,神圣的民族特色接待在旅游旺季每天上演好几遍,民族文化旅游毫无内涵和特色,土著习俗被包装成旅游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悄然流逝……这样一来,无形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起不到减少对有形旅游资源消耗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庸俗化、商品化,没有得到正确的保护和伦理关怀

  二、生态伦理学对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支持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称环境伦理学,是人对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

它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道德规范而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行为,要求人们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反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中各种动植物的责任

所以,生态伦理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道德理论依据,也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流派把道德关怀扩展至生乃至自然界,自然也就包括旅游资源中的冰河山川,花鸟鱼虫,文化遗产

  (一)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的生态伦理观由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发展到宋明时期的“天地万物一体”,他们认为动植物乃至世界万物都有其生存的价值,把传统的人际道德扩展至生态伦理,成为现代伦理学的基石

道教有“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仙道贵生”、“齐同万物”等思想,老子认为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万物及其整体和谐的自然秩序,这为生态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基本原则

儒家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解决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之间矛盾的自觉内在之路,也为我们当今旅游资源开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外旅游环境伦理研究启示
  国外学者关于生态伦理之于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环境伦理的主体、原则和规范几个方面进行的,比较重视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伦理学中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层出不穷,国外学者在近年更为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韦弗强调国家公园应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类、旅游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循环系统

另外,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提出了一些旅游利益相关者在处理环境冲突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新时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