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
旅游作为当今大众的主要休闲方式,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更感兴趣的是对异质文化的猎奇
游客的消费也就趋向审美和文化,游客对于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增加,带动了文化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作为文化旅游子类之一的民族旅游,是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
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文化,迎合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求同的心理
白马藏族村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白马藏族村寨的民族旅游蓬勃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被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热浪席卷后,原本平静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免产生涟漪
民族旅游给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简单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满足民族旅游的要求,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收入增加
产生投资-获益的效益循环
但是,民族地区在产生利益的光环背后,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旅游与族群认同等问题
一.白马藏族介绍
(一)族源探析
白马藏人,亦称白马人、白马氏,属于藏族的一个分支
主要居住在四川和甘肃两省,其中四川的平武、九寨沟和甘肃陇南的文县等地是白马藏人聚居的地方
“白马”是藏语词汇,其汉语意思是“藏族的兵”
关于白马藏族的族源,白马人信服的说法是,自己是唐朝吐蕃守边军队的后裔
公元6世纪,唐朝军队与东征的吐蕃王朝激战与今天的九寨沟一带,结果唐朝军队战败
获胜的吐蕃军队便留守此地,一直到吐蕃王朝的东征结束,这只留守九寨沟的吐蕃军队也没有收到班师回朝的命令,于是这只军队便定居在这里,靠农耕和狩猎生活,并且给子起名“白马”,为了铭记自己藏族士兵的身份
这只留守的吐蕃军队便是最早的白马藏族
关于白马藏族的族源探析,还有另一种说法,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缪钺、邓子琴等人认为“白马藏人”是历史上古老氐族的后裔
据史料记载,在五胡时期,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地区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处于巩固政权的考虑,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各自的氏族内部推行汉化政策,如学习汉文化、与汉族通婚、迁都于中原城市等,这些举措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多方面结合
氐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与汉族的融合较之其他少数民族要迅速
一方面,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国力虽然强盛,但氏族人口少,特别是在建立政权之后,将原来聚居的民众分散到个边防要塞,造成了被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包围的局面
这种不利局面加速了氐族与汉族的融合
另一方面,唐朝时期,吐蕃势力强大,向东进犯,逐步占领了氐族的居住地
一部分吐蕃人留居此地,与当地的氐人杂处生活,由于氐族人少,氏族活动也就随之减少,也就不被重视
史学家就将统称为“番”或者“西番
所以,古氐族的后裔,在现在四川的平武、九寨沟和甘肃陇南的文县一带居住至今,明清时期,将氐称为“番”或“西番”,由此可见,古老氐族的后裔是白马氐的一支,所以白马人是氐人的后裔
二.平武白马藏族风情村寨民俗旅游资源
平武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想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
境内自然风光迤逦动人,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
其中白马民族风情村寨闻名于世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村寨比较好的保留了白马人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
(一)民居
民居是凝固的音乐般的民族史诗,它用建筑语汇反映了民族文化
白马人将房屋统称为“木椤子”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白马藏族的民居,大多选择依山傍水,背靠神山,坐北朝南,向阳修建
房子为土木结构,形状为长方形,屋顶呈“人”字形,上盖青瓦房屋多数分为三层,二楼一底上层用于储存粮食和祭祀;中层供人居住;下层圈养牲畜家禽
随山势修建,错落有致,在茂密的山林映衬下,古老的山林与古老的建筑相偎相依,凸显了白马藏族民居的建筑美
(二)饮食
“早搅团,午干馍,晚上杂面跑不了”是对白马藏人一日三餐的贴切描述
利用有限的山区资源,白马藏人制作出了独特的风味小吃,如洋芋糍粑、荞饼、手抓肉、柿饼、杂面、荞面凉粉和咂酒
其中白马藏人酿制的蜂坛酒是自酿酒类中的极品,把取蜜后残留在蜂腊上的蜜水(淘蜡水)装入坛内放上酒曲,黄泥封坛后,待嗅到酒味时蜂坛酒已酿成
口感佳,挥发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