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人事档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事档案内容失真问题较为普遍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
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职工没有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填写材料,材料的填写随意性较大
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2、人事档案材料不全
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
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
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
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3、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
现有的人事档案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
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质量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4、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
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
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工作的范畴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
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提高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为此要着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强化教育,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增强责任感,要其将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
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
做到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细致认真地鉴别材料,按照要求及时将材料归档、整理成册
引导档案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鼓励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
二是强化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能水平
由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档案保存的技术化,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档案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