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目前培养现状
1.平均主义思想


目前我国本科生培养的主导思想以平均主义为主

这种平均主义,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平均接受程度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生均培养的投入机制上

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大多采用普适的原则,以学生的平均接受程度为标准,忽略了拔尖学生的高层次需求

在学生的培养投入机制上也采取平均的方式,没有对拔尖学生的学习、科研等活动给予相应的倾斜


2.保守主义的意识
我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高校在学生培养上缺乏创新意识

采取长期形成的培养习惯,如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重考试能力轻反思能力等

保守主义的教育意识尤其不利于拔尖本科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的环境也会影响创新人才的产生
3.断裂式的培养过程

由于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权往往分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割裂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务部门主要负责本科生培养,考虑的是本科生培养全过程的整体性

研究生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环节,统筹的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一致性

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拔尖本科生尽早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可能性,造成了一种断裂式的培养过程

二、我国某些重点高校的转型实践
1.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教育双轨并行开展

在满足大众教育普及化的要求下,针对拔尖人才,通过制度化的高端人才培养链条,增强学科通道的连贯性,注重精英教育模式的构建,尤其是精英教育的核心价值的塑造特别需要注重,以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真正达到精英教育的目的


2.基础教育与个性化发展并重

基础教育应在低年级即一、二年级完成,三、四年级应该注重拉开差距,以专业兴趣和科研志向为导向发掘、培养拔尖人才

对于这部分学生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从高年级开始实行全程导师制,帮助他们培养科研兴趣、提升能力


3.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跨学科人才
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跨学科、多知识背景的人才储备

如果没有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种培养实践单位相结合,将很难满足优化学生全过程的成长条件

而以上各种结合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达到跨学科的相结合

交叉学科、学科边缘领域较之于发展成熟稳定的学科内部更加容易发生创新

因此,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注意发现跨学科思维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拔尖人才的跨学科思维引领,从他们的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建构等方面有意识地开展学科交叉与边缘学科的认识与了解

三、促进拔尖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措施
1.优势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协同转化

在目前的本科培养计划中,优势科研资源往往无法惠及本科生的教学日常

而刚刚升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往往在对科研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又要马上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在高校系统中,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本应是同根同源,相互促进

但是由于高校体系内的财务制度与部门分管制度,经常会带来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此消彼长

为实现拔尖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必须将优势的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实现协同转化


2.创立“创新课题研究基金”和学生“学术论坛”

通过创立“创新课题研究基金”,吸引有兴趣有能力的研究生、本科生单独或组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发掘拔尖本科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强化拔尖本科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

在此基础上,构建层级合理的学术团队,形成“导师—硕士研究生—拔尖本科生”学术团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不定期举办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学术沙龙,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启发

为强化学生科学研究学术氛围,可以通过创办本科生的学术期刊,举行“学术论坛”等方式使拔尖本科生较早的接触学术科研领域,为其进一步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通畅的渠道


3.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连贯性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通过连贯、合理的课程设置,克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上的脱节,削弱两个培养阶段课程设置上的跨度,促成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减轻学生由于培养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的不适应性

使拔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拔尖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机制下,拔尖本科生在低年级阶段学好基础课,夯实理论基础;而在高年级阶段,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有意识地开始科研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强化其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研究生阶段很快适应角色转变

在硕士阶段,要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