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城市社区成为基层治理与秩序维持的基本单位
随着居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的行政主导式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区的需求
近年来,社区主体渐趋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自主、自发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居民的社区参与既是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基础,也是构建基层共同体、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现实保障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着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这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当前社区参与不足的现实表征
(一)居民参与意识不足,被动的动员式参与是参与的主要形式
居民的参与意识是参与的基础
在很多社区的调查发现,很多居民虽然生活在社区,但是并没有意识到也应为社区尽一份责任与义务
更没有意识到居民自身具有参与社区治理、监督居委会工作的权利很多居民认为,社区的决策是政府行为
即使参与到社区的事务中,也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而参与(更确切的说是执行)社区管理机构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参加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等
这种参与既不能对本社区内的事务进行决策,也不能对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属于被动的动员式参与,其参与的效果有限、参与程度不高[1]
(二)参与内容有限,大多停留在文体性娱乐活动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少
在参与内容上,居民的社区参与大多是参与娱乐活动
很多居民有室外锻炼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年人
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一些商品房社区一般配备了小区广场、健身设施、开发了一些文体娱乐的场所
一些居民早晨共同锻炼,活动内容有打球、跑步等
一些社区还成立了进出比较自由的娱乐组织,如很多中老年妇女在晚上跳广场舞
一些居民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一起下围棋、象棋等对于社区的公共事务,一般的社区居民参与非常少
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很多事情,如小区保洁、物业收费等等,一些居民也关注,但是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一些公共决策大多是由居委会或物业公司做出,随着物业公司进驻社区,侵犯居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居民对物业公司有意见,但是缺乏正确沟通的渠道
(三)参与人员大多是妇女或老人
在调查中发现,在社区举办的活动中,参与的居民大多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或妇女
这部分群体参与社区活动的目的是休闲或打发时间,参与社区的活动项目大多是娱乐性的活动
如社区组织的看电影活动、居委会组织的各种比赛
由于老年人的时间比较充裕,部分老人对社区事务也显示出一定的关心,加之老年人和妇女的自主意识比较弱,也比较愿意服从居委会或物业公司的安排
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也愿意让老年人或妇女参与社区的活动,如安排一些老年人担任楼长等社区职务
二、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的社区治理体制中,缺乏居民参与的正式渠道
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居民对于关切居民利益的小区收费、车位问题、公共设施维修等问题密切关注,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愿意参与社区的一些决策
但是很多社区的公共决策均由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组织做出,居民很难有参与社区决策的渠道
目前,社区居民的许多参与活动都是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安排,而并不是根据居民的需要而组织的,居民参与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参与任务
社区居民的参与采用的是凑人数的原则,谁来都行,参与机制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
更缺乏缺乏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的居民参与制度,其直接后果是居民参与的实效性差、社会效益低 [2]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社区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惯性,居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被动式”阶段,有参与的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参与,更不会主动谋求参与的方式
很多居民缺乏对于社区的主人翁精神,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居民要服从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安排
在参与动力上,对于跟自身利益不直接关联的事情,不去积极主动去关心、关注
很多居民由于缺乏公共政策的知识,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意识
三、推进社区参与的路径
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治理尤其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
促进居民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居民社区参与的路径之一
要加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化提高居民的现代参与能力为有效推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需要构建新的参与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公共事务交流平台,物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