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书上看不到的真相!

(图)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关于项羽 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男子气概的人之一


他二十三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反抗暴秦,三十一岁在四面楚歌声中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八年中大起大落,走完了自己戏剧性的人生


古人云:少年登科,大不幸也
这话有些绝对,但对项羽却很适用

对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似乎不用多说,不过里面项羽的心理仍值得再三玩味


那时候的项羽根本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而且自己也并不占理,故而愿意放过刘邦,也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两人位置置换,刘邦也会放过项羽的,因为在这种情势下除掉对手,不仅胜之不武,还会落下很恶劣的政治影响


至于范增那种气急败坏的懊恼,也许是太史公的过分渲染,毕竟结果是项羽最终败于刘邦,这样写实际是突出了刘邦做皇帝的“天意”,其实历史充满偶然性,范增固然看出了刘邦的潜在威胁,若是当时就认定项羽终将失败,他也就不会再跟着项羽那么年了


不过范增确实透视了项羽的性格,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以项羽的性格而论,即使他不杀刘邦,他也坐不了天下,因为他根本就不具备在那个年代做领袖的心理素质


说到项羽的性格,真是有点奇怪

在战场上他勇气十足,想到就做,杀人眼睛都不眨一眨,可以说是盖世英雄;可脱下战袍,他就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优柔寡断,毫无决断力,做一件事情总是拖泥带水,又有一种年轻人的好胜心,总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对立功者不能论功行赏,还不如一个土匪头目


韩信也看出了项羽的双重人格,说他待人确实恭敬慈爱,部下生病还会同情的流下泪来,可等部下因功该封爵时,却把刻好的印信,在手中摩弄的把印角都磨圆了,就是不肯授给该封赏的人,到最后终于封赏了,可受封赏的人却一点都不感激他了,反而觉得这人实在讨嫌


这样的性格首先就失掉了群众基础,没人会心甘情愿地跟着这样的人去拼命


仅凭血气之勇可以逞雄于一时,长此以往就会埋下失败的伏笔

而且项羽的目光也很短浅,没有那种深如悬崖的世故,成功之后便自作聪明,顾盼自雄,虚荣心很强


他说,富贵而不归故乡,就像身穿锦绣夜游,谁知道他已经富贵了呢!十足小孩子的炫耀心理,难怪有人说他“沐猴而冠”


因为出身武将世家,只知道冲锋陷阵,是一种破坏狂的心理,打进咸阳城后立刻放火焚烧秦始皇的宫室,据说大火三月不灭


所以历史选择刘邦而放弃项羽,不是没有理由的
项羽自刎前说,此天亡我,非战也
可能他恍恍惚惚的有点感觉了

项羽少年成名,靠的是全是青年人的锐气,若是专听老年人的淳淳之言,成为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也许就伸不开腿,就不会有以后的西楚霸王了


但他后来的失败也是因为年轻,刚愎自用,不懂反省,又经受不住挫折,脸皮也薄,不知道成功需要百折不饶


而不幸的是大他二十四岁的刘邦社会经验极其丰富,善于用人且能驾驭人,所以败在刘邦手里也是自然的


有意思的是项羽和刘邦这两个老对手都留下了一两首歌曲,项羽的《霸王别姬》比刘邦的《大风歌》似乎更能感染人,因为大难临头他还能作出这样恰如其分的歌曲,并且亲自演唱给爱姬听,这份从容也只有楚霸王才做得到吧! (图)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关于刘邦 刘邦是平民皇帝,这给了后代野心家以极大的鼓舞

刘三不必说没有丝毫的贵族血统,而是一个好色酗酒的流氓无赖,我并不比他差多少,同样可能坐上皇帝宝座的


司马迁写刘邦毫不为尊者讳,不仅他早年的浪荡生涯,包括以后夺天下时的一些卑鄙伎俩也统统收入,这不光是因为司马迁具有史家的良心,而是当时社会把如实反映历史当作一件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事情


反对朝廷可以定行为言论的大罪,唯独写史绝不能受到干涉

因此司马迁为李陵多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受到宫刑处罚,而写刘彻的老祖宗如何如何却平安无事


凡是创业君主成功之初都有一种上天相助的错觉,从九死一生中跑出来居然成为皇帝,自己也会觉得离奇,仿佛感到冥冥之中必有天意了


等坐稳位子才发觉自己也就是一个常人而已,竟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这一点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绝不能让老百姓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在舆论上制造“神话”,一定要让大家相信自己是真龙天子


刘邦的“神话”特别多,比如他躲起来的时候,老婆找他,总可以在有云气的山洞里见到老公,这自然是刘邦和吕雉的合作了


又比如斩白蛇,又是刘邦和一个神仙老太婆的事情,旁人也就由的他说了


但当时的人就信这一套,司马迁还写进史记里,这应该与汉初的社会现状有关系的,那时当然也有自己的“科学”,就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糊涂着人民的思想;另外秦末战乱,楚汉争雄,人民已经禁不起折腾,而且项羽那样的英雄也败在刘邦手里,不是天意助汉,还会是什么呢? 不过刘邦的成功确实也因为他有过人之处,就是他善于用人,更善于驾驭人


用人自然是韩信张良萧何三人,这三位人杰为他服务,替他打下江山请他把屁股坐在龙椅上,这就是刘邦最高明的地方


刘邦的驾驭能力来自他的判断能力,因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虽然他对战争形势摸不着头脑,但他对于于己有利的计谋似乎有天生的敏感,大体没有判断失误过,即使弄错了也会马上改正过来,只要张良他们提醒他一下


另外他始终保持他的流氓本色,动不动就破口大骂,骂的对方无地自容,以至于忍受不了而反叛他也不改


《史记》中写刘邦的脏话特别多,好像没被他骂过的人特别少,但骂过以后还是照样重用,并不因此受到处分


走的是少数,留下的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是属于和他同样性情的人,当初跟着他,现在发现刘三还是以前的刘三,真正的“老哥们”,不是什么汉王或天子,没有被几个文人围着,就变得风雅起来,他们还是愿意被他骂着继续为他出生入死,这就是刘邦驾驭人的高超技巧,既没有委屈自己变好人,还能让大部队跟着自己走,因为真正上战场拼命的还是这些粗鲁人


刘邦有两首诗作流传后世,其一自然是《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另一首是《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冀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墩,尚安所施?”第一首写当皇帝的感受,很威风也很有压力


第二首歌写自己贵为天子,也不能事事如意,连太子废立也无法自己做主,尤其无奈


其实做皇帝是很累人的

(图)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


山阳单父(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

关于吕后 刘邦是地痞流氓,却不是一般的地痞流氓,一般的地痞流氓混不上皇帝的宝座


吕雉嫁给刘邦时,刘邦还只是个小亭长,虽说当时已经显出异相,也不过是当上汉高祖后追加的神话


那时候论经济条件,吕家要远高于刘家

后来刘邦加入革命队伍,出来打天下,吕雉也跟着倒霉,几乎可以说九死一生,不过终于当上了大汉的皇后


吕后本来就是一个刚毅的女子,战争经历更使她多了毒辣残忍,这是很自然的,苛责反而天真可笑


成王败寇,人们往往同情失败者,可失败者不是弱者,只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即如她与戚姬的矛盾,人们都觉得戚姬悲惨

不过戚姬也是个颇有野心的女人,利用刘邦的宠爱,要求换太子,属于宫廷里最大的利害冲突了,而且几乎成功


这对吕后来讲,在太子确定之前,无日不在煎熬之中,怨毒已无可消解


刘邦死后她把戚姬弄成那样,斩断手脚,挖去眼睛,火灼耳朵,喂吃哑药,扔在猪圈里,而戚姬竟然撑了许多天,如果是真的话,可见她也是个和吕后相似的强悍女性


吕后带儿子孝惠帝来看戚姬,结果孝惠帝大受刺激,让人告诉母亲,“这不是人能做得出来的事情,我是您的儿子,终究不能治理天下


”这里吕后未必没有锻炼儿子的意思,想让他从此强硬起来

刘邦因儿子不象他而准备另立太子,吕后当然也知道自己儿子的仁德柔弱,这样的性格若不改变,自己死后又怎能驾驭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那群桀骜不逊的叔叔大爷? 刘邦死后,吕后之所以能乾纲独断,代行天子之事,全因她此前打下的根基


帮助刘邦除掉韩信,当也是她一生的杰作,足以威慑群臣

夫妇两人都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行事果断残忍,在那个年代,也确实是非如此不能成大事


在刘邦故做犹豫之时,她早已体会到丈夫的用心,和刘邦的双簧演的实在不错


刘吕原是患难夫妻,彼此早有默契,心照不宣
但两人感情冷淡,无法与项羽虞姬相比

当初刘邦被楚兵追赶,因车上带着子女,车速缓慢,便将一对儿女推落下车


部下赶到,将小孩抱到车上,又被他推下,如是三次,才被部下劝止


当项羽以烹杀刘老太公相威胁时,刘邦也是那种无所谓的态度
当时吕后与太公同时被擒,太公死她自然也不能幸免
还是项伯看的透,“争天下的人,不顾家”
刘邦好色正史也不避讳,和以上相比只是小事情了

吕后只不过坐稳了皇后的位置而已,表面显赫,若论家庭幸福其实远不及普通民家


许多大臣都和她是熟人,对她的性格自然很了解

只是汉初实行“与民休养”的国策深入民心,而吕后在这方面,做为当时最高决策者,也确实应提出表扬


《史记》中说,在孝惠帝及太后之时,老百姓才脱离战争之苦,君臣都希望无为以求休养生息,因此孝惠帝无所作为,太后以女主代行天子之事,发号施令不出房户,而天下自然安定,罕用刑法,犯罪者少,人民努力于耕稼,衣食不虞匮乏


司马迁不是拍马屁的人,这段话已是对这位奇女子盖棺论定

老百姓是不管宫廷的明争暗斗的,他们只要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吕后使他们得到了,这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群臣虽然对吕后提拔吕氏家人大为不满,也只能在她死后发难,跟当时人民对吕后的拥护也是有关系的


“文革”后揪出“四人帮”,出了不少小册子,把江青和吕后相提并论,本意是贬抑这位“红都女皇”,其实却是抬高了她,两人只是在阴狠毒辣方面相似,以历史功绩而论,不免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始终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女性若想反抗,对抗的就是整个社会


吕雉固然强悍,有时候也不免有心理的阴影,产生一些负罪感

《史记》中记载,在己丑这天日烛,白昼晦暗,吕后以为不善,心里郁闷,告诉左右说,“这是因为我的缘故吧!”在当时“不是刘姓不能封王”的舆论压力下,她的内心是不可能平定的


临终时已经意识到宗室大臣肯定会背叛,却是无力回天了
纵然贵为皇后或皇太后,毕竟过的还是非人的生活

(图)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关于张良 苏轼《留侯论》起首便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里说的留侯便是张良,他本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从事复国运动,后归附刘邦,辅助刘邦灭秦,战胜项羽,被封于留,故称留侯


张良虽有大才大志,为汉朝创建了不朽功勋,可相貌柔弱似女人,让人觉得惊讶


苏轼认为,这种外示能忍,内怀大志的女人形象却正是张良的真实面目


这话说的很有意思,不过我们读《史记》里的《留后世家》却也没有发现他很多忍耐的事迹,就是“老翁赠书”事件,也让人半信半疑


张良雇凶杀秦始皇,虽然没有得逞,可一个小青年敢做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毫无疑问是大勇的表现


可接下来就是逃亡,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遇到傲慢的老头就决定忍一忍,把老家伙打发走完事


没想到遇到了大好事,最后还得到了《太公兵法》,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奇遇


不过这事确实太蹊跷了,就像我们读过的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得到武功秘籍一样


而且后来张良帮助刘邦时,只是在帐篷里出谋划策,大多都是政治方案的取舍,并没有像韩信那样领兵上战场,那样《太公兵法》也就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了


刘邦喜欢骂人,大家都不堪其辱,可他始终对张良很尊重,没有骂过他一句话


张良替他出的主意,他完全是言听计从,因此君臣融洽之至

刘邦大封功臣时原准备把齐国给张良,可张良不接受,他说,我跟陛下从下邳起兵,跟陛下在留相会,这是老天爷把我送给陛下,陛下用我的计谋,很侥幸总能碰个正着,我还是愿意受封于留就很满足了


“留”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是刘邦的老家
从张良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智慧

他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不像韩信那样居功自傲,而是和刘邦扯起老关系,并且说自己的计谋之成功都是瞎碰上的,并不是能掐会算,最后希望在皇帝的老家呆着,这里是刘家的根据地,造反的可能性最小,使刘邦一点疑心都没法起


还有关于计谋的论述,也并不完全是谦虚的话,而是特别诚实有见地,因为计谋的成功都是以对方上当为前提,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可以自己控制,若对方一直不上套的话,谋士的威信和地位就可能动摇


古代很多谋士都是游击作战,从本方跑到对方的多的是,这并不是他们自说的是得不到重用,其实是出几次点子都不能奏效,实在自己也没脸再呆下去了


谋士其实也是高风险的职业
张良虽然受封于留,可刘邦向西定都关中时,他也跟着过去了

因为身体不好,便呆在家里做寓公,一年多足不出户,顺便也避开了刚建国所发生的是非纷扰,但对当前形势仍然了然于胸


后来他又帮助吕后,保住了太子的储位,吕家当然也对他感恩图报,而回报也确实做到了使得双方两不相欠


晚年的张良神经出现问题,耽于道术,想要求仙了,竟然开始绝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这时吕后出现了,她觉得张良真是荒唐,人生如白驹过隙,何必自寻烦恼到这种地步呢!下令强迫张良进食,于是张良才又多活了八年


原标题:古人四篇 *作者:田欣,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否则视作侵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