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赵,伯劳也
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注》
荔枝,即荔枝伯赵,即伯鸟、黄鹂
此图描绘了两只伯鸟站在荔枝荔枝枝头的情景,用笔工细精微,设色妍丽,是一幅寓意很强的绘画佳作
虽然宋代画院画家的绘画难免有脂粉气和攀附风雅的粉饰太平,在设色画浓丽重彩一隅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画无论在构图还是骨法用笔上,《荔枝伯赵图》是宋体画的代表作品,并将宋代文人画绘画艺术推向了至高点
宋代小品的发展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
相对而言,现代的一些学者在临摹古画的基础上有一些真古而仿,却难以在古人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的文化特征,加以运用现代元素来体现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
在《荔枝伯赵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它的时代价值,以及运用现代不同的时代文化元素来表现当代的一些古画之中,临摹不仅是复古佳作,是运用现代的元素加以发展,使之成为现代的一个文化艺术特征
一、意趣生辉,腹量而折
《荔枝伯赵图》从画面的结构来看,构图采用了斜角构图,图中两只黄鹂和荔枝的比例刚好形成一个对比,空间部分留白是表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透视关系,使整体画面有一个更好的意境和画的情趣
此图不仅表现画面的生趣,而且更加突出两只黄鹂的神态精神和红硕的荔枝
画中的黄鹂、荔枝、树枝等都表现出各种姿态,栩栩如生的鸟儿站立在枝干上,情态各异,似乎受到惊吓,但它的精神世界是不为三斗米而折腰,也富有囊中之物一样
其实不然,黄鹂腹饱而息以受惊吓,使得画面的给人的感觉犹如“三千年硕果”,只得今朝
细品此画,就像山地的鸣鸟在高声欢呼,时隔千里也能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也能感受到宋代画院花鸟在这一时期的最高精神境界,也体现文人画的处独角之处,花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复色久韵,神情怡然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色彩含义,可作解色彩与画作的物象相似
然而在《荔枝伯赵图》中大量运用到了”赋色”及”随类”的色彩理论,中国画中有”墨粉五彩”、”色分千种”的色彩概念
此图画两只黄鹂形态生动有趣,红硕硕的荔枝与沉叠叠的绿叶相映成趣,鸟身上的黄色羽毛与黑翅膀对比强烈,使整个画面丰富而带有和谐的趣意
(一)枝头榆折,以夏而鸣
《荔枝伯赵图》两只黄鹂形态生动,左边一只在全神贯注地修啄羽毛,另一只似乎被什么所惊动,警惕地抬起头,两只黄鹂的一仰一俯,一动一静和荔枝的对比使画面顿现生机体现了画家精微的观察和巧妙的把握
(二)红果两夕,迎风而奇
《荔枝伯赵图》中红硕的荔枝正迎来鸟儿的喜爱,更加突出这时的夏季之节,也表现果硕来禽所吸引的顾客
正中央的荔枝红硕通大,结构鲜明,似如真实的面貌,而斜角的两颗就如两只黄鹂一样,安其本分,不与争辩
而其它的红硕荔枝却隐喻在后面,形成一个前呼后应、错落交叉的感觉,更加突出的表现了虚实的绘画手法,体现了黄鹂和荔枝的一动一静的真实情感
在色彩上,采用了传统的工笔重彩,黄鹂的设色用矿物石粉藤黄、胭脂、墨色;荔枝则用大红、朱砂、胭脂来调和
根据古代绘画色彩用色,大多数运用”皇家富贵”的石粉颜料,较少许的用植物颜料,从红硕的荔枝上可以看出色泽的变化
经时间的的渐变,色彩结构也些有岁月的感觉,已开始暗淡,大多成分上缺少宋朝时期的意韵,但它的审美依然在画中明确的体现出来
(三)硕叶三千,只取长青
《荔枝伯赵图》中硕大的叶子更加突出地表现将期而至的感觉
叶子的色彩与伯鸟荔枝的对比,表现苍落
而图中叶子画作的表现手法独特意味,只需加少许的石绿、花青和赭石更加明确的表现叶子的生气和韵味,絮絮不加羞涩之意
而画家以惊人的表现手法在这个叶子上作了一些小小的生气,使画面更加的活涩,灵动起来
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升华出不一样的意境,也使画面更加青葱之绿
其中,荔枝的生长季节迎来的是黄鹂的喜乐,寻粒硕果,加之画作的独特手法,把”硕叶三千,只取长青”的精神境界表现在佳作里
三、笔法毅力,行云卷水
《荔枝伯赵图》中笔墨方法有则于用到五代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的”没骨”画法和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从而画面的线条刚劲有力,行云流水,方寸有云,体现了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笔墨技法,而画中两只黄鹂和荔枝采用了”没骨”画法,黄鹂的嘴角、爪子、翅膀、枝干、树叶以笔墨来勾画而成,腹部的羽毛、荔枝果则用”没骨”画法体现它的虚实关系,形成一个明主观客、前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