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梁县收徐晃 东汉末年,董卓余党李催、郭汜作战,欲劫汉献帝赴长安,后经张扬、杨奉、董承等极力救护,打败李催、郭汜,于公元196年7月回到洛阳
快到洛阳时曹操才率兵马赶来迎接
汉献帝见曹操气宇轩昂,言谈忠义,而且拥有大量军马,想倚他作为靠山,于是便令曹操领尚书事兼司隶校尉,总揽文武大权
经过战乱的洛阳宫殿,只剩下颓墙断垣,院内草长没膝,白日狐兔纵横,夜晚鬼火狼嗥
献帝只好暂住中常侍赵忠宅中,杨奉领兵驻扎梁县城
当时粮食奇缺,百官多采集野生豆谷为食,有的饿死,有的被士兵所杀
曹操听从董昭的建议,请汉献帝于9月经偃师、登封、禹县移都于许县,因希望汉代昌盛,遂改许县为许昌
住在梁县的杨奉,在护献帝东归时出了大力,今见曹操独揽大权,心中不服,听说圣驾东迁,便领兵到擐辕口(少林寺东北峨岭口,俗称十八盘)想凭借有利地形进行截击
谁知到了那里,曹操刚刚过去,只得又回了梁县
10月间,曹操把许昌安顿就绪后便领兵来梁县打杨奉,一要报截击之仇,二可把梁县这块战略要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两军在城东纸坊一带相遇杨奉的一个先锋手执开山大斧跃马阵前挑战
曹操见此人威风凛凛,相貌不凡,心中十分喜爱,便叫大将许褚上阵试试他的武艺,并交代只许胜、不可伤
哪知二人战了多时不分胜负,曹操忙令鸣金收兵
回营询问时,小校满宠说:“此人姓徐名晃字公明,是我的同乡好友
”曹操令满宠带些金、帛夜访徐晃
二人先是饮酒叙旧,待夜深人静之时,满宠问徐晃:“杨、曹二人相比如何?”徐说:“杨奉性情多疑,心胸狭窄,成不了大事,曹操有匡君扶国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二人岂可相比?我早有心归顺曹操,只是机会难得
”满宠说:“实不瞒你,曹公白天见你后十分仰慕,特地叫我来请你去一齐匡扶汉室江山
”徐晃说:“好!现在就走
”满宠说“何不杀了杨奉以作进见之礼”徐晃说:“杨奉待我不薄,与人共事,私自逃离已经不义,若再反戈杀人,与禽兽何异!”二人连夜去见曹操,说起徐不肯杀杨奉的事,曹操备加赞扬
以后徐晃跟着曹操东征西战,南伐北剿,为建立曹魏帝国立正了许多的汗马功劳
《三国志》中关于此战的记载是“太祖(曹操)讨(杨)于梁,徐(晃)遂归太祖
” 武则天游幸温泉 公元700年2月22日,建都在洛阳的周朝女皇武则天带着她的大批随从人员渡洛河、跨龙门,迤逦南来,当晚驻跸在白沙坡上
一天的车马劳顿使她睡得十分香甜,醒来时信口说了一句:“好安静啊!于是这个村子从此便改名叫了大安”
又经过了一天的跋涉,日薄西山的时候便住进汝州温泉镇内专门为她修筑的行宫里
温泉镇地处襄洛古道的咽喉,镇西一里的广成泽方圆百里,水草丛生,树林茂密,鸟兽成群,是东汉皇帝的三大游猎地之一,隋设马牧,唐初设温泉顿(顿,休息地)
这里襟崆峒而带汝水,枕伏牛以望嵩岳,不仅风光绮丽,而且一山一水都有一段美丽的历史故事可追寻
但是武则天的“临幸”,主要还是为了这里有着奇妙的“灵泉”、“神水”
温泉的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触指滑腻,如抚锦缎
最热处可煮熟鸡蛋,洗涤后,有病治病(对风湿性病有奇效),无病可延年益寿
廿四年前,武则天随丈夫唐高宗李治来这里洗浴,深知此中奇趣,这次独自前来,是拿定主意要洗出个名堂来的
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的集会中,令友人们散坐于弯曲的小渠两旁,然后使酌满酒的羽觞顺流而下,到谁跟前停住不走,谁就得站起来将觞中的酒一饮而尽
这样的喝酒法新鲜有趣,被称之为“曲水流觞
” 武则天受“曲水流觞”的启发,命人在镇的最高处掘一大池,热水氤氲的温泉水冒着泡从池中心向四面八方流去,群臣围池而坐,然后把盛有酒的酒杯放在池中央,杯藉水的浮力流在谁的跟前,谁就得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且还要作诗一首以庆升平
这样一杯酒一首诗,半天就是几十首,几天就能上百首,便成了一本诗集,这诗集名叫《流杯亭侍宴诗》
这些诗只是一味的奉承巴结
请看与当时李峤、杜审言、崔融号称“文章四友”的苏味道的一首《初春行宫侍宴应制》诗: 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
簪裾承睿赏,花柳发韶年 圣酒千钟洽,宸章七目翟悬 微臣从此醉,还似梦钧天
然而就是这些极为平庸的诗却使武则天欣喜不己,她命凤阁舍人李峤为诗集作序,又命书法家殷仲容书丹,立碑刻珉以作永久纪念
武则天在温泉整整玩了10天,于3月4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走后还命人在流杯池上盖了个亭子供人观瞻
这件风流韵事影响很大,直到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还专门为《流杯亭侍诗》作过跋呢
李白两次来汝州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26岁至35岁的10年间曾两次莅临汝州
李白年轻时爱好剑术,轻财任侠20岁开始游历蜀中名胜,眼界逐渐开阔
26岁“仗剑去国,辞亲山川”,顺江东下,“南泛洞庭,北临汝海”
汝海者,流经汝州一段汝水之谓也,以水名地,代指汝州
唐代汝州辖七县:梁、郏城、鲁山、叶县、襄城、龙兴、临汝、州治在梁县(今汝州市)
梁县有一座龙兴阁,此阁高峻巍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远近知名
登上此阁可以远眺伏牛群山,近观汝水碧波
李白偕从弟兴致盎然地游览龙兴阁,写下《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
序云:“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台榭,居高明吾之友于,顺此意也,遂卜精胜,得乎龙兴留宝马于门下,步金梯于阁上渐出轩户,霞瞻去天晴山翠远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屈指乡路,还疑梦中,开襟危栏,宛若空外呜呼!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与白云老足,俱莫负古人也
” 游汝州之后,李白南返江夏,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与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寻求入仕之途
他给前荆州长史韩朝宗和安州裴长史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开元二十三年(735)秋,李白从安陆出发,经襄阳、方城,第二次来到了汝州
在汝州少事逗留,旋即奔赴洛阳
他在《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诗中写道:“朝发汝海东,暮临龙门中
”“汝海东”指的就是处于汝水东北岸的汝州州治梁县
刘禹锡月夜认错 公元835年一个暮夏的夜晚,汝州衙内西北角的望嵩楼上正举行着盛大的宴会
客人是当朝一品宰相、《玄怪录》的作者牛僧儒,主人是汝州刺史、四海闻名的诗人刘禹锡
席间美酒珍肴,轻歌漫舞,应酬答对,极为欢洽
但是,细心的人不难看出,来宾表面含笑,内蕴不平,且有弯弓待发之势;主人强颜欢愉,时露尴尬畏惧之意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禹锡年长僧儒七岁,诗文成名、踏入仕途比牛为早
牛在中举之前曾将自己的文章向刘请教,无非是想让刘夸奖一番,以便在应度试中获得好处
哪知刘禹锡少年得志,怎把这衣衫敝旧,貌不惊人的牛僧儒放在眼里?为了炫耀自己,竟对着众人信口评点,任意涂抹,羞辱得牛僧儒无地自容,但却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怀恨而去
岂料后来牛僧儒官运亨通,进士及第后不久,便被擢为御史中丞,唐文宗时竟一跃而成为同平章事,也就是当朝一品的宰相
而刘禹锡几升几降,只不过是个五品的刺史而已,刘每想起早年对牛的无礼,便如芒刺在背,骨鲠在喉,只怕牛寻衅报复
此番牛僧儒出任武昌节度使,特别绕道来汝州见他,用意可想而知
牛是结党营私的能手,排除异己的专家,而今大权在手,生死荣辱全在他的一句话,六十三岁的刘禹锡,宦海沉浮几十年,能不心惊胆战吗? 牛僧儒到汝州的当天,和牛只叙寒温,不提旧事
晚间的夜宴,一为牛的到来洗尘,二为牛的明天动身饯行
考虑到面对应邀作陪的汝州名流,牛一定会合他更加难堪甚至将他罢官、充军……躲是躲不过的,只好坐以待辱吧! 酒过三巡,曲度二套,脸红耳热的牛僧儒大呼:“拿纸笔来!”他往事萦回,心情激荡,奋笔疾书,一挥而就
刘禹锡一看,原来是一首七律,题为《席上赠刘梦得》(见《全唐诗》5292页)
题中对刘直呼其名,显示出上级对下级的随便
刘是诗歌专家,深知诗的最后两句才是中心所有,于是匆匆掠过前面的“休论世上升沉事”,“珠玉会应成咳唾”等句,只见后面写道:“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
”意思是说不要嫌我酒后胡言,我曾经请你给我改过文章呀!诗中虽提及旧事,但无明显的谴责之意,刘大喜过望,连忙和了一首《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见全唐诗)4078页:少年曾忝汉庭臣,晓岁空余老病身
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者笑语频犹有当时旧冠剑,待公三日指埃尘
诗中充满奉承、谢罪之意,特别是后两句,意思是我已做好了罢官的准备,等你休息“三日”后将我像尘埃一样轻轻拂去
因为唐朝旧例,宰相任职后要歇假三日,然后升堂理事,晋黜百官
牛僧儒看罢刘禹锡的诗,知道这个性情倔强的人已经认错服输了,便也适可而止
遂即宽洪大量地说:“三日之事我不能做,也不敢做呀!”二人相对哈哈一笑,前嫌尽释,宾主尽欢而散
苏东坡汝州记事 宋元丰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札授苏轼(号东坡)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此为虚衔)汝州团练副使
团练使一般由知州兼任,副使的职责是监察州内属员有无违法行为
苏轼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
9月,他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州)尚远,20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
经批准后就定居在常州
苏轼这次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中曾5次到过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汝州的记载
第一次是在嘉
右二年(1057年)三月
他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
那年苏轼仅21岁
嘉
右四年(1059年)五月,六年(1061年)十一月,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曾三次经过汝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时,苏轼由定州知州(今河北定州市)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
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徒,费用浩大,苏轼宦囊羞涩,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
这次住有十来天,在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郏县的小峨嵋山游览
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的峨嵋山
这时的苏轼已届58岁,宦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嵋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这时又多散居在郏城、汝南、颖昌、斜川(今许昌苏桥镇)一带,为了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
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汝州所辖郏县小峨嵋山南麓埋葬
11年后,苏辙也埋葬在此地
后人又从四川找来了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州的“三苏坟”
苏轼在他的《温泉七记》中,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沐浴可疗疮疾
前人引水行数步为浴池,珉(白石)秋瓦(池壁)甚洁,规模颇宏……”在游龙兴寺后,写有《子画壁》一诗,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等句
更有趣的是他在《东坡记》中记下一件令汝州人引以为荣的无人售笔之事
这件事在宋人著的《文房四宝·笔》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五代后晋(937~946)年间,汝州城内有一个做笔的读书人,他每晚上只做10支,天一亮就把笔装进一个特制的竹筒里,然后将竹筒插在门旁的墙洞中,随即关门读书或者全家出游
有人买笔,只需向竹筒内投入30文钱,便有一支笔自动跃出,质量绝对上乘,勿须挑拣
投的钱少,则无笔跃出,卖完为止第二天又是10支,不多不少
由于他的笔物美价廉,而且卖法奇特,人们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笔仙
” 在一千多年前的后晋就有了卖东西不用人的机器,兴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无人售货机
汝州七十二营盘 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治国家,自京师到郡县均设卫、所,连郡者设卫,一郡者设所,以维护中央集权
洪武(太祖年号)中始增设汝州卫,统辖汝州、南阳二郡卫下设营,营多驻兵
汝州的七十二营盘,主要分布在汝州的东南、宝丰的西南、鲁山的东北、叶县的北部、郏县的南部和汝阳的东北地区,涉及村镇280多个
其中称营的村庄就有七八十个,故有七十二营盘之说 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专横,将其诸子分封各地为王但“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食禄而不论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二十五子木彝为伊厉王,岁禄两千石,高皇御左顺门诠指挥葛川先于河南五百里内屯种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
葛川遂奉命于汝州、襄城、鲁山、郏县、叶县等处屯种,设百户20典,置仪卫司6所
嘉靖已未(1559)在长营所立碑记撰称:“其旧培楼乃伊厉王听政楼也
”听政楼亦名治政楼,即行营屯管厅之所,汝州设卫即始于此
汝州卫包括汝、鲁、郏、叶、宝边境地区,最远至叶县褚庄、瓦店营一带,距州城180华里
卫官设置有指挥使,从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五品;经历,从七品
卫以下为左千户、副千户,右千户,左百户,右百户卫领兵5600人,千户领兵1120人,百户领兵112人分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出哨、戍守、军器诸杂务
自卫指挥使以下各官多为世袭,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为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明代的屯田之政,寓兵于农,利在田业军屯则领之卫所汝州卫地多与邻县政区交插,故军屯与民屯相杂
凡卫所兵,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军田一份50亩,纳正粮12石,每亩合二斗四升,为受田之负担,余则屯贮由本军自支
清朝初期,又置卫官守备、左户、右户、中户、前户、后户、百总
顺治十六年(1659),奉文裁卫并地入州,改设千总一员、把总三员,进行边卫防汛
雍正十一年(1733),河南巡抚以“各营地犬牙交错,稽查难周”,大营卫等24处距汝州近,洪家营等57等处距鲁山近,洪寺营等2处距郏县近,胡家营等109处距宝丰近,献营等10处距叶县近为由,“实行查议并入附近各县”
当时卫民“奕崇德等以并卫入州已阅70余年,祖父子孙世被汝化,一旦分拨入县,无论情有不忍,即钱粮难以确数尽一,绅士籍贯难骤更,考试等事势必经县过府,以此斗其道,则县虽近而实远,论其往返,则州虽远而实近”种种为由,情愿仍归汝州管辖
州守赵霖呈文报院批准,仍属汝州不移
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其地计有村庄283个,共编为4里,其中沈屯里包括现属叶县西南的禇庄、田庄、鲁山的张官营、辛集,平顶山市区的东大营、小营、祁营,共属村庄107个
余屯里包括现平顶山市区的薛庄、毛营、焦店,宝丰境内的余官营一带地区,共属村庄80个
丁屯里包括宝丰境内的两大营,现平顶山市石龙区的韩庄一带地区,共属村庄74个
孙屯里包括现汝州市小屯镇东南的长营、杨营、季寨、魔冡营、李珍庄一带地区,共属村庄22个
洪武初,还在汝州西部置河南卫,包括响岗营、罗家营、白土泉3个村庄,顺治间随汝州卫并地入州,并入汝州后仍依河南卫原名
民国初年,时局多变,该地处于边境,屡遭兵匪之患,且又与邻里政区交叉,行事尤为不便
因此,省当局多次指令尽快划定插花地的归属问题,而该地民众则以习惯为由,拒归他县
1928年,开封人梁承祺就任临汝县长时,为解决插花地一事,学生上街游行,高喊“打倒梁承祺”
1933年11月,省派顾、洪二委员来临汝处理插花地,群众又游行反对,二人被赶走
其地民众向当局禀呈,表示志已坚决,誓死不归他县省电令县府,切实劝导民众1934年经县长崔友韩把插花地划定,分别划归邻近各县管理
据《河南政治月刊》(1935年)所载,自整理插花地以来,以临汝插花地人民反对为最烈,甚至聚众数千,示威请愿,幸政府始终不为所动,并一面委派教导员,赴县督饬办理,卒能将此项问题彻底解决,从前汝、鲁、宝、郏、伊等处,匪患最炽,而临汝插花地内实为“土匪”巢窟,凡作奸犯科事等多出自插花地内,现自临汝插花地交割后,匪氛顿息,邻近各县地方,均归安靖,可见整理插花地于国家治安行政上意义最为重大
民国期间,经过每次调整,但仍有少数遗留问题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全部得以解决,如魔冢营村,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半归临汝(今汝州),一半归宝丰,后经过协调全部划回宝丰,至此,各县社会稳定,政通人和
李自成大战汝州 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自开封西向洛阳,一路势如破竹,于二十八日直逼汝州城下,汝州的城墙高二丈六尺,外砖内土;城壕宽一丈二尺,深一丈八尺
知州钱祚征能攻善守,调度有方,滚木擂石、灰瓶铁汁等守城工具应有尽有,加之防守严密,昼夜不懈,真可谓“固若金汤”
义军云屯蚁集,奋力攻城,用飞矢射中钱祚征的左臂和咽喉,但他包扎后,是仍然屹立不动,设方御敌
义军激战五日,毫无进展
二月四日上午,忽然西风骤起,飞沙满天,义军乘势以火箭顺风攻城,生擒钱祚征
他立而不跪,而且还大骂不止,拒不交印义军遂于次日将他杀掉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已拥有湖北、河南的绝大部分,遂以襄阳为根本,谋取北京
崇祯皇帝急命山西巡抚孙传庭兼督河南、湖广等省的军务,火速起兵消灭李自成
孙传庭自郏县柿园之战败于李自成后,新造了火车三万辆,上置火炮甲仗,战则开炮杀敌,停则以拒马军,孙接了圣旨后,很快调集各路人马约40万,浩浩荡荡出潼关、经陕州,于九月八日到达了汝州,住进察院内
他听了闯王降将李养纯的话,派军先占宝丰,继取唐河,将驻在唐河的闯营妻儿老小全部杀光,然后由汝州至郏县大破闯兵,斩其银鬃大纛旗,李自成也险些被擒
李逃至襄城,又组织十万人马到郏县薛店一带扎营
驻在长阜街的孙传庭本想乘胜速决胜负,谁知连日大雨不止,粮草不继
自成又派轻骑绕道登封把官军屯在大安的粮草一火烧光官军闻讯极为混乱,准备后撤
李自成用一万匹白马在前,一万匹红马继之,一万匹黑马在后猛冲敌阵,前面的如果回首畏怯,后面即可诛杀,这就是他有名的“三堵墙”战术
马队将敌营冲散后,再由一万步兵手持大棍,将敌人打得缺胳膊少腿,最后再用一万步兵手持枪刀,将受伤的人细细收拾
自成屡败于孙传庭吃尽苦头,军中妻孥又被杀戮,深仇大恨促使闯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官军虽多但人心慌乱,兵败如山倒,管火车的把车上的马解下骑上就跑,遇到火车,闯军骑兵都凌空而过,官军视为飞人,一气逃跑四百里,死亡四万人
孙传庭从孟津过河转入山西
汝州之战后,明军元气大伤,从此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而李自成则过黄河、破汾州、取太原、克大同,长驱直入,由宣化经居庸关进入北京
1644年3月19日崇祯吊死煤山,明朝基本上已灭亡了
而这距汝州之战仅仅只有半年,可见这次战斗是闯王李自成与明朝生死存亡的一仗
汝州的仁义胡同 从十字街沿中大街正东,步行约百十米,便来到了名闻全市的仁义胡同
有资料表明,我国共有6个仁义胡同,我市的仁义胡同就是其中之一
我市的仁义胡同北起中大街,南止文峰街,长87.9米,宽只有1米多,仅是连接中大街与文峰街的行人之道
1981年8月,原临汝县地名委员会的普查资料显示:民国区长刘自强的祖先和清朝武举尚斌两家在此盖房时,各让出2尺,故称之为仁义胡同
据现居住户、已80多岁高龄的李喜发老人说,相传清朝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胡同,两家因为盖房子垒伙墙,争执不下
其中一家修书一封寄给在朝做官的家人做官的就回书一封,上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孩子们很孝顺,也听话,垒墙时就让出2尺另一家一看,人家让了咱,咱也得让于是,另一家也让出了2尺这就形成了一条1米多宽的小胡同 胡同因故事而得名,正是“争之不足,让之有余”仁义胡同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对谦让美德的崇尚和向往 而今的仁义胡同,原先的户主早已改变
路东北段成了钟楼街道办事处东街居委会的驻地,南段变成了东街小学的校园
路西北段早些年是原临汝县的中心粮店,现退还给李喜发老人居住南段在上世纪90年代由房产处卖给陈姓、张姓和相姓三家居住
而刘、尚两家的后代则分别居住在仁义胡同的西侧第二家和东侧第二家
据东街居委会主人李瑞玖介绍,两家没有紧临仁义胡同,大概是原有的宅院被分割开的缘故
李瑞玖说,打他记事起,这个胡同的住户之间,从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的事件,甚至连一点小矛盾都没有过
尽管再没发生过像先人那样的谦让好事,但也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关系融洽,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