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负债经营的概念
从会计学的理论看,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有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
具体含义是:资金来源是以举债的方式
如通过贷款、拆借、发行债券、内部融资等方式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自然人等吸收的资金,其资金所有权属于债权人,债务人仅有规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并承担按期归还的义务
负债具有货币时间价值到期时债务人除归还债权人本金外,还应支付一定利息和相关费用
二、负债经营的内涵及发展
随着金融、投资、财政、税收等体制的改革发展,企业的各种投资项目增多,资金的需求也增多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就是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能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大多都在85%以上且缺乏竞争实力
企业负债率过高,再加上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过度负债,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资不抵债,陷入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特别是一些改革开放初期利用高举债经营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能长期生存下来的就更少
负债经营有利也有弊,企业应当立足市场和整个经济环境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把握负债经营的适度性,有效实施负债经营控制战略,可以说,负债经营已是现代企生存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
三、负债经营的成因
(一)资本金配置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国家高度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
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或“半统收统支”政策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对独立核算的工、商企业由拨改贷
而企业自身资本积累,自我造血机制没有形成,有的老企业运转已有几十年,而所需资本90%以上还靠银行贷款,国家补给企业的周转资金也成了企业的负债
企业在经济高度增长的情况下为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在原相对较高负债率的基础上,继续举债,造成负债率越来越高
(二)名义负债率和实际负债率有较大差异
企业在长期经营中,一方面,全部或绝大部分利润上缴国家,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消耗得不到完全补偿
固定资产磨损价值远远高于为补偿其消耗而计提的折旧额;企业的存货由于近年来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等原因,其价值也严重失真;结算资金由于长期得不到清理,再加上谨慎性原则又无法真正体现,造成资产不实
如果目前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认真解剖,实际负债率远远高于名义负债率
(三)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为提高企业的“造血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税前还贷,税后留利补充流动资金,调整折旧方式等办法
但这几年来企业的运行机制一直采用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方法
主要考核指标是以利润为中心,造成部分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出现了运用政策不到位,待补充的资本金尚未补充,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可能并不存在上述问题,而只是单纯的想扩大规模或增加收入
四、负债经营的利弊
(一)负债经营的优势
1.给企业带来“杠杆效应”,提高企业资本金收益率
负债经营者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之为“财务杠杆效应”
企业能否获益于财务杠杆作用取决于债务资本利润率和负债利率的大小
负债经营只要在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情况下,企业是可以赢利的,负债经营就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企业收益将会以更大程度增加
同时,企业可利用负债节省下来的自有资金创造新的利润因此,一定程度负债筹资对提高企业收益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2.迅速弥补企业资金,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企业单靠自有资金是很难满足其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只有通过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