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析《晋文公复国图》
(一)作品内容
《晋文公复国图》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所绘为东周晋国国君晋献公第九子重耳复国的故事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三(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及于难,奔走于外,经历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历时十九年,备受艰辛,最后返回晋国,夺取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作品特点
《晋文公复国图》明显具有李唐作品中上不见天而下不见地的特点,山水部分更是如此
或树不见稍,或不见根,又或既不见根又不见稍,明显将景物拉近,具有局部特写的特征,其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渲染气氛
(三)作品形式
采用横卷绘画形式,纵向较短而横向较长,此使得欣赏者无法将画面全局摄入眼底,故只能分段欣赏
此种形式决定的观赏方式迫使欣赏者不得不产生欣赏上的时间差异,过程是逐渐推移的,画面中可以包含不同的节奏及段落,形成较大的情感变化
比如,晋文公一路辗转,或受冷遇而忧,或受礼遇而喜,或复国踌躇满志等情感经画卷一一道来并不突兀,其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更为丰富
二、通过《晋文公复国图》看中西方绘画的不同
全画现存六段,具体内容如下:
(一)第一段,描绘重耳逃难至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由此段能看出,中国画,背景多留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西方画,重背景,涂满色彩,不留白
以齐白石的《虾》为例与达·芬奇《蒙娜丽莎》进行比较: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
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笔笔可以数的清
虽然只是几只虾,没有在背景上用一点笔墨,却给人以虾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感觉
达·芬奇一生作品不多,《梦娜·丽莎》(别名永恒的微笑)对人内心的捕捉,在人物肖像画方面至今无人超越,也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女主角是一位富有文化教育的皮货商人的妻子,画面上,她优雅地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背景是起伏的远山,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溪水,对人物形象营造了一种节奏感,愉悦感,使构图更加完整
(二)第二段,重耳逃难至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见其落难,不予理睬,所绘为郑国大夫叔詹劝谏郑文公对重耳应以礼相待,而郑文公并未采纳其建议的情节
中国画,注重神似,不注重形似,主要表现人物的姿态和特点,不讲究比例和动作发生变化时肌肉和外形的变化
西洋画,骨骼比例科学,擅长人物画的画家必须先学习解剖学
以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与安格尔《小提琴手》进行对比:
《泼墨仙人图》以饱和淋漓、简约夸张的笔墨传神地表现出仙人步履蹒跚带有幽默感的醉态
人物造型奇特,头大,身子短,形体充实,一改传统人物画的瘦弱习气,富于整体感,感染力强
安格尔是保守学院派,《小提琴手》线条干净、造型平整,力求做到构图严谨、比例准确、形象典雅
(三)第三段,重耳逃难至楚国,楚国国君接待并派军队护送重耳至秦国
由图中巨石、山峦、古木、烟云可知重耳此行的艰辛,跋山涉水、历经磨难
李唐以此激励南宋君臣应如重耳般不畏艰辛,奋勇进取,中兴大宋
图中并未描绘重耳会见楚国国君的场面,但由段末题字可知,故文字对画面的补充作用不容忽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题诗抒意;油画追求画面美,讲究光和色的调和,内容次要
以王维《鸟鸣涧》和莫奈的作品为例:
王维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此苏东坡称他的艺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既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同时加入画家的主观感受
由于受到诗的影响,在意境、构图、落笔、着墨等方面,都与诗取同一态度,具有高度洗练、婉丽的笔墨,使画面充满了清新恬静的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
莫奈是印象主义最具典型意义的画家,印象主义就是由于他的速写式作品《印象·日出》而得名,其特点是重外光 、重瞬间 、重视觉 、重气氛
为了研究光彩的变化,他一连画了15幅不同天气、不同阳光下的《稻草堆》,捕捉在它上面反映的一种气氛和效果,而内容次要
(四)第四段,重耳逃难至秦国,秦国国君将五女嫁于重耳
图中为五女争相服侍重耳,为之“沃盥”(浇水洗手)
由此段可知,中国画,重视线,衣服画衣褶,山水用皴法,重笔法,一气呵成
西方画,重光,重颜色的变化,没有线,分面
以张萱《捣练图》和库尔培《石工》为例: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