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河南旅游业发展新思考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瞬息万变,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正处在缓慢复苏阶段,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国际经济体系中

但是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多借助海洋的优势,通过远洋轮船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沿海国家和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内陆地区和国家则相对比较落后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海洋开始的,先是沿海14个城市开放,接着是珠三角、长三角,而后是沿海一系列自贸区的建立

我国过去的三十几年中,经济发展呈现出东南沿海发展快,内陆地区相对缓慢的态势,无论是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还是FDI的比重,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带都存在的巨大的差距,中国在融入当今世界的国际体系的过程中,沿海地区受影响较大,内陆地区则受到的影响有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一带一路与旅游业
  2014 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丝路旅游上升到国家高度

该《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在我国,旅游业已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具有容易起步、见效快的特点

同时,旅游业也是杠杆型产业,能触发、刺激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跟进,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这些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旅游业必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率先启动、先行先试和早期收获的产业之一

国家旅游局启动了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拟在3年内推进60项活动,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

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都是这些战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极大的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将极大地造福旅游业,而发展旅游业又能极大地促进互联互通

三、一带一路对未来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巩固郑欧班列,拓展海铁联运、空铁联运,构建欧亚地区便捷运输通道,拓展开放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河南在其中不仅扮演一个参与者,还起到领头羊和桥头堡的作用

郑州本就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将大力提升河南的交通承载能力,航空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将大大提高可达性,降低旅游成本,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

借力“一带一路”,河南将着重打造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等,还将进一步叫响旅游和文化品牌,做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河南旅游业要做到:
  (一)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改变产业结构
  文化吸引是旅游往来的核心基础,文化认同是旅游交流的重要成果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修路和贸易,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认同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复杂多样

由于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情况不一,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对中国游客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也有差异

因此,河南旅游业要想借助“一带一路”的效应“走出去”就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准确把握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深入挖掘河南文化的精髓,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历史、人文、文化增强河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另一方面,科学展示自身文化特点,积极主动的了解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尊重对方的文化及宗教信仰

提升本地游客的综合素质,对外输送游客的同时,做好民间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摒弃长期以来各地区旅游运作与发展单打独斗的观念,向区域协调发展观念转变

着眼全局,以目前河南省几个特色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跨区域合作

梳理河南省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各自的特色,结合周边城市旅游资源的特征,将相同的和差异性较大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优势互补、信息与客源共享、市场共建、管理互动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双赢

  (三)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智慧旅游是旅游网络化和散客化发展趋势下提出的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