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牧文化面临的威胁
(一)游牧文化的自然背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作为游牧文化生存与发展基础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是对游牧文化最大的威胁
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是牧民的生存空间,作为其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牲畜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还是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适应草原生态规律的游牧文化的自然背景,即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游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由于乱砍乱伐、过度开垦等经济利益驱使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二)游牧文化主体——牧民变沦落为城乡结合部边缘群体
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出台各种政策、规定以挽回草原生态系统,如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又或者圈养等,这对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最终导致,游牧生产方式被牧民们遗弃,牧民离开世代生存的环境,游牧文化也逐渐被破碎化
二、建设游牧文化保护区的意义
(一)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意义
游牧民族所处的特殊的生态环境,使他们被迫选择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
千百年来,游牧民族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游牧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特征
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万物有灵的生态价值观、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简朴实用的朴素生态主义消费观
这种生态观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居住的蒙古包到对草地无碾压的勒勒车,再到燃料、服饰、狩猎、丧葬习俗等
这些生态价值观,都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因此,游牧文化保护区的建立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对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耕文化的冲击,游牧文化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空间
尤其是人们固有的“农耕文化优于游牧文化”的观念、“游牧文化落后论”观念,使得在并不适合开展农业活动的内蒙古,从清朝时期开始,全面开垦,使草场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因此游牧文化保护区的建立迫在眉睫
建立游牧文化保护区,可以为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生存的空间,并且有助于恢复游牧文化,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三)提升游牧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现如今,由于“农耕文化优于游牧文化”“游牧文化落后论”“原始”等观念的影响,作为游牧文化主体的游牧民族,失去了其文化自觉性
因此,游牧文化保护区的建立,可以使游牧民族对自身的文化感到自豪,提升游牧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四)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愿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所谓的巨大的物质和技术现代化和社会进步,都是以人类无法弥补和承受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无谓牺牲为代价获取的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反思检讨技术进步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游牧文明与当代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计和构思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在人们过去最不经意的游牧人与牲畜的关联当中,却蕴含着当今世界最先进和科学的文明思想和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构成威胁”
而草原游牧文化的核心思想则是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共同进步
由此可见,对蒙古族游牧系统内的游牧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有一定的价值
三、游牧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为保护区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旅游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
来自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出于同一种目的,来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
通过旅游者的流动,来刺激各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各地区的社会发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繁荣
经济的繁荣为游牧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提供资金基础
(二)增加牧民的收入,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
游牧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其本质上是将牧民的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旅游者面前
牧民在做日常生产活动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旅游者展示旅游产品,即将一、三产业有效结合在一起
牧民的收入不仅仅是日常生产活动的收入,还有旅游收入这样一来,做到牧民收入的提高,进而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
(三)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旅游环境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旅游为媒介,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向社会全体成员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种形式
游牧文化作为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其生态特征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让旅游者体验游牧生活,并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其中的生态意蕴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四、结论
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游牧文化又是蒙古民族的灵魂
目前作为蒙古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