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367份,有效率达96.6%,样本选择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及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代表性
利用SPSS统计工具,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归纳,比较和综合,并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大学生信息消费特征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营销策略上的建议
二、大学生信息消费的主要特征
2.1信息消费的高度锁定性
如表1所示,娱乐休闲性信息消费占据了最大比重,大多数大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咨询服务与娱乐产品,丰富课余生活
学习需求是大学生信息消费内容的另一大组成部分,网络作为最大的数据库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使得大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快速获取知识,通过信息消费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实现自我提升
2.2信息消费的社交工具性
如表2所示,大学生信息消费满足社交工具性,社交情感消费中又以社团职务社交需求和恋爱社交需求为突出特征
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他们担任社团职务,这增加了大量由于社会工作需要的社交性信息消费,例如群发短信量和通话时间
2.3信息消费的个性化选择性
调查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信息消费需求集中于对职业前景方面的信息获取,占到了45.1%,其次是考研动态和兼职信息,份额别为21.3%和19.1%
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信息需求显示出了较大差异:文科类学校更关注教育培训信息的获取,此类学校学生对兼职信息的获取需求显著低于其它学校学生,而理工类学校更侧重于消费与职业前景有关的信息,综合类学校学生则偏向于对国外信息的需求
2.4信息消费的时间集中性
据表4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活跃时段主要集中于晚间
以一周来看,周末的信息消费量明显高于工作日,且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著
这说明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时间段与他们课余可支配时间有较大联系
由于课程安排,大学生们的可支配时间主要集中于工作日的晚间和周末
只有在这些时段,他们才更可能将大量时间花在信息消费上来进行自我放松
调查显示,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喜欢在夜间网络消费,这可以用大学生群体的精力较旺,夜生活丰富的特征来解释
2.5信息消费中特殊的“大二现象”
大二年级学生信息消费的数量和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在信息消费的质量上呈现出两极分化
我们对几种重要的信息消费形式通过层次分析计算出相应权重并得出了信息消费数量指数
如表5所示,大二年级学生信息消费数量指数均值为3.06,明显高于其他年级,显示出信息消费量相对较大
此外,大二年级该指数的标准差高达0.89,表明信息消费数量指数具有较大差异
可以推断,进入大二以后一些学生的信息消费习惯出现了一些分化,一些学生大量信息消费,拉大了该群体学生信息消费的差距
2.6大学生信息素养较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我信息消费的意识较为薄弱,表现在:大学生在大量信息消费的同时,对自身信息消费的状态没有足够的关注;从信息消费安全意识上考虑,大学生普遍对信息消费过程中的隐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此外,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较弱,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的校园FTP为例,仅有约15%的学生使用过校园FTP,且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上课需要和老师要求
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面对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时比较盲目,对于一部分优质信息资源还处于忽视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对有用信息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研究,显示出大学生信息利用能力较弱
如表6所示:
接近56%的学生能够较好利用有用信息,这主要包括“小部分记忆”“积累大多数”和“理解运用”三个类别
29%的学生会对看过的信息有印象,而只有4%的学生表示看过就忘
此外,大学生在信息效用方面显示出巨大差异:年级越低,信息消费效用越低;综合类学校学生信息使用效用明显高于以理工类和财经类为代表的具有单一倾向学科类型学校学生
三、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根据上述统计,我们对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因素做出调查,其中包括生活费,信息产品是否免费,兴趣,环境,信息吸引程度,信息服务质量,信息内容七个方面的影响
通过因子分析法,我们归纳了主要原因
在变量的共同度上,兴趣、信息是否免费、服务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