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就是在不断的领悟中发展和壮大起来。
戏文系学姐教给你 —- 她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美国学习记
文/曹雨佳
某月某日海边,
记忆。
有一种无聊和困意是永恒的,比如上课。
很多人认为,美式教育就等于自由学习,启发式教育。
哈哈哈哈哈哈,是你太单纯了。
美国的大学课堂,禁止手机、禁止食物、禁止交头接耳,充斥着老师念PPT的催眠声和重口音版的超强度催眠,因为你真的听不懂。
本文不代表学霸的看法,也不囊括美国所有高校课堂。因为我不是学霸,也未进入美国一线大学。
我是参加学校2+2赴美国留学的,相近专业转换。在美国东南部阿拉巴马州,特洛伊小镇,典型的美式农村,并无什么特点。
毕竟整个美国,除了纽约,都是广袤的“农村”。硬要说优势,我想这里是全美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地方,因为学费较热门城市偏低。
美国大学的成绩计分方式和比重与国内差别很大。注重平时成绩的老师,会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七三分,期末考试占30%,其余70%由平时测验成绩百分比累计而成;还有一种方式,学生的期末成绩等级是由平时成绩的平均分获得。
后者是少数,并且仅限于个别文科学类。一些理科学科,计分方式是将本学期的大型考试成绩累加,换算得到期末等级,所以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的重量相同。
由于语言问题,中国学生的压力很大。印象中算的上无聊的,一定是写作和历史。
这两门课是典型的文科类,老师基本上就是念书和PPT,课后给出主题或者范围写essay或者presentation,有些时候,还需要查大量的资料,标明出处。
这里的写作不是我们习惯的散文和剧本,而是文书写作。美国大学入学必须修两门写作课,都是练习论文写作。
虽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把课堂变得生动,但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留下无尽的作业。所以在国内的同学真的不必抱怨课堂无聊,因为国外依旧如此。仔细想想,大学本就如此,你所选的专业,在最理想情况下,本就是你的兴趣所在,必定有钻研的毅力。任何一科都是一扇门,为你打开探究的门道,教授或老师不是苦心提起你学习兴趣的看护。学习应由自己负责。
印象中最有趣的,一定是艺术课。艺术课是以手工为主,美国大学的硬件设施很齐全,所以每人可以实际操作T恤印染、陶瓷制作等等的发散想象力的设计。
后来发现,好像学生会觉得有趣的课程,往往是可以得到教授或者老师认可和夸赞的。艺术课上,无论如何天马行空的作品都可以得到老师的点评,一节课下来听到最多的——“you are talent.” “I like it! ” 美国的赞美式教育才是激发学生灵感和动力的源泉。另外一门演讲课,国际学生要和本土学生同场演讲,哪怕我们对复杂词汇的发音都不准。而老师也会认真听完,点评,甚至提问。最后的总结一定是鼓励,并且会告诉你,他最欣赏你什么。无形中,你会坚定,我下次要更好。
我不了解理科学科的作业,但是文科类基本就是essay、paper和presentation。Presentation类似演讲,但是是基于学术而言的,必须有理论和资料支撑。关于学习方法,说实话,除了努力背单词,真的别无他法。无法总结出捷径,也一再证明我只是个普通学生,只有坚持和努力。
重新拿出六级词汇,雅思词汇,反复背诵,因为这两本书真的是最基础、广泛的用词。不要妄想你可以像学霸一样,回家把课堂录音拿出来反复听。时间允许下,能做好的只有预习,预习教授邮件传的PPT或者书。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这些针对高中生的要求,真的就是最切实的学习方法。
结合我自身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多看书,多思考,多写,是大学的必定的功课,无论国内外。
以前在戏文系,看电影、剧本,写随笔、报告也是这个过程。学习这件事,本无其他路径。
出国或是实习,都是人生的是一种实践,踏实才是最好的屐履。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临近开学,愿所有戏文学子能在新的学期里脚踏实地,静静沉淀,在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
长按二维码关注戏文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