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没有告诉我们的留学真相: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留学?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转载自:美国留学妈妈帮(ID:usbenke)


继奥运会之后,一部《小别离》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三个阶层,三个家庭,围绕着“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引申出各种问题。趁着电视剧的热度,有网站在粉丝群体里做了个调查,发现超过80%的家庭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虽然这个比例不一定能够代表全中国家庭的普遍情况,但至少可以代表一个趋势,就是很多家庭都在创造条件,希望送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出国留学是件好事儿,但不见得每个孩子都能非常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留学,留学的目的是什么;而把这些事情想清楚,其实是很重要的。以下这篇文章是一个出国留学不久的学生写的,分享自己出国的理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很多当代优秀学生为什么要放弃高考去国外留学的深层原因!


我为什么要出国?

沈含滋


我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老师,家中最常谈论的就是教育。小时候我是个顽劣的小姑娘,上树爬墙爱探险,唯独不能手背在身体后面端端正正坐好。老师对此颇为头疼,经常请我的父母来学校交流,而父母却从未因此呵斥过我。当别人家的小孩都拿着漂亮的双百分和奖励的小红花回家,等待父母的夸奖时,我笑嘻嘻地把99分的卷子拿给母亲。“跟别人相比,你还有1分的进步空间,这是好事呀,”妈妈笑着说。


现在想来,我应该好好感谢父母没有逼我从小一动不动地手背后端坐,没有要求我每次一定要考100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一对放手让我长大的父母,使我能够成为现在的这个自己


尽管父母是理工科出身,但是他们都是爱书之人,而且兴趣广泛。小学时,母亲给了我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后来影响了我,也促使我做出了出国留学这个决定。书中古灵精怪的小豆豆像是另一个我,一个活在故事中的我。我看着小豆豆进了自由快乐的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教育下学会尊重,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会感恩。看到兴奋时,我总会追在母亲身后,一遍遍把小豆豆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回想起来,这大概就是关于教育的理念在我心中发芽生根的开始。


小升初的时候,我考了全A,可以自己挑选中学填志愿。我在志愿上只填了“耀华中学”(耀华中学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公立重点高级中学——编注),其余全部空白。早就听说这个学校轻松自由的环境,我便一直无比向往。


在耀华中学,我一待便是六年。然而,跟我想象的不同,这所学校也未能在应试高分的大环境下坚持着以前边学边玩,寓教于乐的轻松心态。天津开放外地户口在津高考,本来水深火热的高考变得一年比一年竞争激烈。学校、老师、家长无一不勒紧缰绳。学校减少了社团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每天晚上的加课。这让我对为高考服务的应试教育产生了不满,而一个很小的契机,令我下定了决心出国读书。


在美术课上,老师希望每个同学做一个ppt,来讲一讲自己欣赏的一种艺术,可以是建筑、音乐、画或者戏剧。几周的时间过去了,除了我与另一位同学之外,竟再无一人愿意花时间来做这件事,也许他们都觉得美术作业不重要吧。看着我身边同学们在数学草稿纸上奋笔疾书,一心不闻窗外事的样子,我很困惑。为了一个高分苦战三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做过的题,然后要用这仅有一次的成绩来定义我高中的成就和努力,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没错,如果我像大家一样,努力刻苦,挑灯夜战搏击高考,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理科重点班中学习,我的确可以考到国内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可是之后呢?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再一次地问自己。


从小我就做着一个巴学园的梦。和小豆豆一样,我想出走,前往陌生的地方,在不一样的世界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所理解的生活,不应该是静止在一点,而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我最好的年华里,我想得到很多,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我想跳出天津,跳出这个我生活了十余年载的国家看一看,遇见不一样的人。


在我正在寻寻觅觅的时候,耶鲁大学的一个宣传片吸引了我:多元的校园文化,个性十足的学生群体,自由多样的课程选择和愿意与学生在客厅畅谈的教授,这正是我所一直想要的。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我将可以走出我一直停留的地方,去触碰我不曾体会过的世界——伊斯兰的世界、文艺复兴的世界、女性主义的世界、柏拉图的世界抑或是笛卡儿的世界,它们会在我的生活中最终形成一个交集,引领我找到那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独立且纯粹的一角位置。我想,在那里,我不会像接受送到嘴边的食物那样去接受一个想法,一个主张或是一句口号。在异国他乡,我能得到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是想法和思考上的独立。


听了我的想法,父母起初有点顾虑,因为他们知道凭我的成绩肯定能考上国内的名校,但最终他们表示支持。“你想飞多高,就勇敢地去飞,我们会一直支持你。”母亲说。


于是,我开始向着这个目标奔跑起来,在考标化考试、准备申请材料的同时,我也在参加着模拟联合国、科技俱乐部、电脑绘画等各种项目……在这个录取季,我已经得到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UW-Seattle)、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UMN-Twin Cities)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同时还在等待其他一些学校的通知书。

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小别离的广告词居然让我鼻子一酸。片子中的父母是中国无数家长的缩影,他们希望孩子优秀,成为佼佼者,但与此同时,又忘记了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出国,出国是不是真的就能实现他们的精英梦想。正如上文所说,只有当孩子真的意识觉醒,发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把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作为自己的跳板,实现更好的飞跃。所以,实现自我成长最为重要


所以在出国留学前,我们要认同并习得下面这些道理,你的留学之路才会一帆风顺。


1.心态要开放:偏见源于无知,无知加剧偏见。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一些已知、未知,用包容心接受不同,否则你会因为偏见而错过很多美好。


2. 要走向独立:很多事需要自己独自处理。吃饭学习买东西出行这些小事就不用说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困难挫折时需要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消化,自己承担。

 

3. 要努力尝试:出来一趟挺不容易,想尽量得到更多收获,了解当地文化,寻找实习机会,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活动。


4. 要挑战自己:别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赖着不出来,仅仅拿毕业证书是不行的,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你若热爱尝试,你也不会把自己局限成一个没有故事一生平淡的人。这大概就是出国留学、以及人们做其他大部分事的意义所在。

本报将于9月11日下午在广州日报社举行低龄留学vs国际高中的沙龙讲座,届时,华附国际部招生办老师留学届大咖老查等重量级嘉宾将剖析优劣,助家长掌握更全面资讯,预报名请回复“姓名+电话”或点击“阅读原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