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昨天连续刷了两篇写《小别离》的文章,其中一篇是著名作家黄佟佟写的,另一篇是微信大号严肃八卦的剧评,给了好评。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中产阶级对孩子教育的焦虑问题。我顺势打开了第一集的视频。还挺夸张的,海清饰演的妈妈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所流露的焦虑,快要奔涌出屏幕了。不由得想起之前问过我孩子留学问题的妈妈,她们的确在焦虑,不过还好。
中产的孩子留学问题非常热。就我听说的事例、新闻,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模糊,都是随大流,别人家的孩子出国,我也送孩子出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留学是一件好事,但国外对个人发展并不见得是最好的。所以,我决定结合在英国一年的留学经验和在美国两个月的旅游生活经验,谈谈我对留学的看法和转变。目前,去美国留学的含金量最高,暂且以去美国留学为例,下文所提及的留学都是指美国留学。
2010年,在英国志奋领的支持下,我到英国学习一年。我的初衷是,在英国拿一个硕士,再申请美国的博士,毕业后找一份美国大学的教职,从此留在美国生活。
当时,留学没有现在普遍,社会对留学的普遍认识是移民的跳板,只要过去了肯定比留在中国强,留学的最终目标是留下来,融入当地社会,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过上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基本上,留学或移民具有神秘、美好和梦幻的色彩,是人人都羡慕的事情。
我当时也持有这种观点,就像所有人都会问留学生那样,我问一个刚毕业马上要回国的朋友:你为什么不留在英国?她回答我说,她的专业是法律,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留在英国估计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做其他工作,工资也就1000来磅,没有发展空间,不划算。
留学英国让朋友的人力资本大大升值,回国后职场发展很顺利。先是跳到了外资公司,工资大概翻一番。后来又跳槽到上海。有一次出差上海和她见了一次面,得知她的头衔已经是亚太区法务总监了,之前只是普通的中层,当然年薪再升级。大半年之后,她从上海跳槽到南京。我相信,深谙职场发展之道的她,职位和收入肯定不会比在上海差。斗胆猜测一下,年薪百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朋友的经历反映了一种现实:时代已经变了,对一些人、一些专业来说,在中国的机会更多、更好。移民不再像以前那样,每一个人都绝对受益。
后来,我认真而全面地分析,在中美两个国家的职业发展前景之后,也打消了去美国读博士的念头,一心一意留在国内奋斗。我去美国的目的是逃避国内高房价、结婚压力,去了美国之后,这些都不是问题,代价就是牺牲职业发展。的确,在高校做到终身教授挺体面的。但我的自我期待很高,目标不仅仅是终身教授,我希望自己成为本领域做得最好的人。在美国,这几乎不可能。美国本土聪明又勤奋的教授多得是,母语又是英语,硕士以下的教育质量比我的高多,我凭什么打败他们,成为第一?基本不可能。而且,我最擅长的研究的方向肯是与中国相关,在美国算是被边缘化的方向。我据此判断,无法在美国取得期望的职业发展成就。
后来,我和北京大学一位教授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很同意我的分析,支持我留在国内。如今已经过去五年了,我没有按照原来的方向,读博士,到高校做老师,而是做了律师。以后会遇到困难,但是我喜欢这份工作,发展空间也大。当初苦恼得要逃跑的房子问题,虽然现在房价更高了,对我已经不成问题,经过努力调适,结婚压力也消除了,单身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对于未来的职业预期,我非常有信心。
我的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和美国,你选哪一个?就国家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毫无疑问是美国;但具体到我个人,重点要考虑职业发展,而不是生活,因为我要追求事业,追求成就感,价值感,那当然选择中国。
中国各方面都挺糟糕,不过我认为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经济秩序尚处于形成的阶段,阶层还未完全固化。中国社会快速的变革引发的不确定性,给中产阶级带来了焦虑,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充满机会,究竟是因此而焦虑,还是因为充满机会而兴奋,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写到这里,引申出一个新的话题,就是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我认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有志于成就一翻事业的人,要善于从国家发展趋势中抓住历史机遇,搜狐的涨朝阳、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就是抓住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大潮。错过的估计悔恨终身。
一个女性朋友去相亲就遇到了这种人。这个男人90年代花光所有钱,从广东移民去了新西兰,去之前是国内某个经济部门的公务员,后来下海,一个月赚2万,是所有哥们中最能赚的那个,整天神采飞扬,意气风发。那时候也流行移民,能移民的人就是赢家。他前几年回来发现,以前混得比他差的人,不是高升就是赚了大钱,而他在新西兰仅仅做一份普通的工作,落差让他的心理很不平衡。我的朋友说,他的样子看起来落魄潦倒,非常不自信,状态很差。当然,两人也没成。
中国的不确定性带来焦虑,美国的确定性则意味着一潭死水,阶层流动被封锁。
宽敞的House,一人一辆车,我们现在拼命最求的,在美国只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还有令人羡慕的蓝天白云。即使不幸贫困潦倒,有美国政府兜底,领取社会救助,享受免费的医疗教育资源,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如果你想孩子以后过美国中产的生活,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太大的事业心,喜欢家庭生活,与世无争,留在美国的确很适合,就算是做普通的工作,也会拥有相当高的生活质量。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很有野心,想干一翻大的事业,留在美国恐怕就没有什么机会。不要忘记,他的竞争对手是美国人,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美国上流社会的孩子,家庭环境比你好,上的学校比你的好,课外技能比你孩子多,你的孩子拿什么跟他们拼?
还有一点很致命。一个人赚多少钱,和家族有莫大的渊源。美国经济学家Clark在《The Son Also Rises(二代崛起)》里提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收入与祖辈之间的相关性约为0.75。通俗来说,就是你赚的一块钱里面,有七毛跟你的父辈相关。
你的孩子在美国一个人奋斗,没有家族资源的支持,凭什么赢美国本土的中产家庭孩子,精英家庭孩子。是不是觉得拼爹拼妈很幸福呢?美国的孩子除了拼爹妈,还得拼爷爷奶奶……
所以,原则上应该是,家族势力在哪,孩子就应该去哪里混,有家族罩着,比单打独斗强太多了。所以,王思聪在英国读完书也回国了,享受老爸的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跑赢同龄人几十条街;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在哈佛读完硕士也回国了,现在做滴滴的总裁,有爸爸罩着,能吃得开。这些富二代自己能力强,工作很努力,但无法否认的是,他们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有财有势的爸爸。
既然留在国外没有想得那么好,留学之后回来怎么样?有条件送孩子去留学,我是严重支持的。我的人生就是被留学完全颠覆的。不过,若确定是留学后回国发展,就很讲究留学的时机了。
到国外读小学、初中、高中,对中产阶级的孩子都是不现实的。一个是经济压力大,家庭无法负担,另外一点是孩子太小就出国,是学到东西了,但却是被美国文化熏陶长大的,可以算是美国人了。你想想,一个美国人,根本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国的人情世故,怎么混中国的职场?中国是个关系社会,他从小缔结的社会关系都在美国,回来中国根本用不上。
比较适合的留学时机是大学。考虑到同学关系对日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我觉得在中国读两年大学,然后去美国做两年交换生,再继续留美读硕士,之后再回国拼事业,是最好的留学路径。
在国内上两年大学,有一帮大学同学,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重要阶段,都缔结了重要的社会关系。以后踏入社会,在职场打拼,同学之间走动起来,互相交流信息,交换资源,就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另外,从小学至大学两年,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应该很彻底全面了,里里外外都是一个中国人,以后混社会就不存在文化隔阂的问题。
在美国留学,武装到牙齿,回国后和国内的中产孩子竞争,大家实力相当,输赢都是未知数,拼过才知道。这样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比起到美国和实力高几个级别的孩子过招,应该是中产父母更渴望的吧。
去年10月底,我去了美国中部一个四线城市看望一个朋友,顺便小住了2个月。期间认识了好几个美国人,有五六十岁还单身的女士,有三十多岁单身的小伙子,有结了婚的couple,有儿孙满堂的热心大妈。所见所闻,坚定了我留在国内奋斗的决心。
感恩节,一对在大学教书的夫妻分处两地。妻子去了其他州看望父母,丈夫留在城里过节。原因是,不够钱买两张机票。回来时,在机场候机,遇到一个要去纽约参加爸爸再婚婚礼的妈妈。她有两个孩子。我问她,这么大的喜事,为什么不带上孩子一起去。她说,钱只够买一张机票。帮我辅导圣经的一个女士,从澳大利亚嫁到美国,足足五年了,还没回过家看父母。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去,她说家里有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回澳大利亚的机票很贵,不够钱买5张机票。
可能我去的是一个四线城市,居民收入比较低,在富庶的城市会好一点,但我还是被普通美国人的生活震撼了。之前就听说过,美国人月光,手上的现金不多,现在才亲身感受到手上没钱的生活是这样的。这就是经济秩序稳固的结果,工资收入不高,基本的生活花费就能把钱花光,被迫光月。
有一种幸福,叫做手上有余钱。
我突然想,手上没钱,蓝天白云还有什么意义?国内脏乱差,房价高,起码我想去哪,想都不用想就能买机票走人了,不需要攒机票钱,或者因为买不机票去不成。我还是更喜欢手上有钱的感觉,雾霾、房价什么的,忍忍就算了。
所以,留学也好,移民也好,两个地方,各有利弊,全看个人的目标和考量。正如留学生的段子,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是好脏好乱好快活,看起来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