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与管理机制优化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随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改革工作也进入到了深水区


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高效管理构建师德评价机制,使教师的道德规范能够在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的框架下得到充分发扬和诠释,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师德评价与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评判,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为教师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指明方向

通常,师德评价要由评价主体和客体以及评价指标等部分组成,这一工作因为较强的敏感性,使得被评价对象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改变

因此,应对评价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以客观、公平的形式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判,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当前高校师德管理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1.1师德管理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评价之前,要先确定其评价标准,这是做好师德评价的基本前提

也就是说,要知道师德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要通过哪些指标对其进行衡量,通过什么区分教师的行为属善、还是属恶?如何对师德好的一面进行弘扬、对坏的一面进行谴责和惩罚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对评价标准和教师的行为模式进行裁决

1.2师德评价的管理主体单一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缺少了崇高的师德,再充实的资金、规模再大的学生队伍、再响亮的办学口号都无济于事

因为,高校要通过教师去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

对师德进行管理和评价时,应该增加学生这一评价主体,他们的评价是直接和公正的

但部分高校的师德评价是在“黑箱”中进行的,教师只能在评价之后面对一个既定的评价结果,而所有的评价工作只是经由上级领导签字盖章就完成了,中间几乎没有任何环节

这不但缺少了基本的民主气息,也因其单一的评价主体使得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1.3管理者对师德评价的认识模糊
对高校教师的品德进行管理、引导和评价就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任何将其简单化、静态化、世俗化的评价模式都是不准确和不客观的

可是,纵观我国目前高校对教师师德的评价与管理模式,基本都将其集中在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实际上,这种评价模式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时代的发展进步已经彰显了这种评价模式的弊端),即便将“德”字置于首位,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量化,甚至只是凭借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对其作出评判,或者直接将其与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挂钩,只要是在政治认识等方面表现良好的教师,都被认为是师德水平较高的

如此一来,对高校的教师来说,所谓的师德也就成了“无过就是功”的代名词,师德评价和管理工作也就因此走向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1.4师德评价难以体现管理激励作用
在我国,“关系”和“面子”是十分敏感也十分隐晦的词汇

在高校的师德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关系”和“面子”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价主体有时为了迎合教师群体喜欢受到鼓励与表扬的心理,或者为了顾及有些教师的“面子”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只对那些能够得到奖励的教师进行公开的表扬,而对于那些“无功无过”或者“有过无功”的教师往往会采取变通的方法“只奖不罚”,因师德问题而被惩罚的教师是十分少见的,而这样的时间一旦出现就意味着该教师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讲,师德评价工作是严重违背管理学意义上的激励准则,属于僵化的、片面的管理

2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管理与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为了更加科学、公正进行师德评价工作,高校的管理者要建立起评价工作所要坚持的原则,确定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评价的主体与方式


2.1师德评价的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师德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指的是评价活动要符合本校教师的实际,要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被评价者的修养与素质,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往往需要创新评价手段与管理方法,通过自评和他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将教师肩传道、授业、解惑效果加以全面的诠释;(2)人性化原则

师德评价的对象是高校教师,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使其能够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能量

因此,在评价时要将“人本管理”原则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尊重教师的思想和意愿的表达;(3)科学性原则

在评价标准上体现科学性,还应在内容上将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全面的体现其中


2.2师德管理和评价的内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