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机制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对装备研制过程成本进行监控,是价格调整和价格谈判的重要工作,可以保证装备研制成本的“优生优育”,挤出价格的水分


在现有编制体现下加强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工作,对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军队装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的重要意义
1.1加强研制成本监控是深化装备价格改革工作改革的内在要求
《关于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军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过程成本监控机制

加强武器装备研制成本监控既是深化价格工作改革内在要求,也是积极探索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方法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在有限经费的情况下提高装备性能和有效控制装备全寿命费用有着重大意义

1.2加强研制成本监控是加强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研制过程中,对成本影响最大的阶段是设计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该成本的可能性达到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为35%-75%;在工程研制图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则为15%-35%,显然,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工程研制之前的论证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成本的思想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以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的功能水平

所以,作为影响装备全寿命费用95%左右的研制阶段,如何使有限的研制经费实现最佳的使用效益就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

1.3加强研制成本监控是提高装备采购效益的现实要求
在目前装备采购体制下,军队对装备的研制实行“供给制”保障,造成了目前装备研制过程中的“拖、降、涨”问题突出

而作为装备的承研单位,对经费的使用缺乏统筹规划,忽视经济活动规律,缺乏成本意识

因此,必须在装备研制中加强装备在研制方式、发展规模、装备质量、技术开发、降低成本等方面的监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力争以最小的成本,研制出更多需要的装备

2.当前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军装备研制发展的历史特殊性决定了装备研制成本的管理必然存在问题,总结我军的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监控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2.1“抛墙式”的研制程序管理
我军现行的装备研制程序包括立项阶段、方案论证阶段、工程研制、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

传统的研制过程管理过分强调过程的阶段性,将原本统一的过程人为的“碎片化”,装备的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定型之间处于分离的状态,是一种“抛墙式”的工作方法

在这种研制顺序的管理下,上一个阶段完成的工作成果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开始,各部门沟通与协同工作较少,在研制的实践过程中出现设计的方案可制造性或可装配性很差或者技术错误,从而增加了装备研制的成本

2.2军地分管的成本监控体制
我军的装备研制成本监控采用的是 “军地分段管理”体制

“军地分段管理”体制军方主要抓“两头”,即对武器装备研制过程的“前头”阶段和“后头”阶段实施领导管理,“中间”阶段即装备的工程研制阶段,则由承研单位实施成本计量和控制

国家设有国防科技术工业局,负责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军方以派出军代表的方式对“中间”阶段实施监督

这种“军地分段管理”的管理体制所建立的成本监控系统是不稳定的也不权威的

2.3审价为主的成本监控方式
按现行装备价格管理政策,在需要确定装备研制价格时,由承制单位依据装备价格管理法规和实际成本开支情况,编制装备定价方案提交军方;军方组织装备成本审核;双方协商一致的装备价格方案,联合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并形成装备价格

这种“事后审核”的模式一方面难以及时了解装备成本的开支情况,另一方面难以及时防止和纠正装备成本形成过程中的非正常性偏差

2.4单机状态的成本信息平台
要实现对装备研制成本准确、及时的收集和整理加工,没有一个系统的、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是很难实现的

当前,我军的装备研制成本信息大部分还处于单机状态,成本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还较多的处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一个面向全军装备系统的统一的成本共享信息数据库和畅通的成本信息化计算机平台仍处于建设当中

各军兵种之间由于信息无法及时沟通共享,导致成本信息不全,形成了各个成本信息“孤岛”

2.5小核心的成本监控队伍
目前的成本监控队伍实际上只是一支成本审核队伍,而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监控队伍

他们具备一定的成本审核理论与实践积累,业务方向偏重于装备成本审核,但是缺乏一支既有相对稳定的成本监控专门人员,没有形成以成本监控人员为主的“小核心,大外围”的成本监控队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