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关于人的灵性的探索是一个相对久远的话题
社会工作从产生之日起便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设定为“助人自助”因此对人的关注始终是社会工作价值准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案主体系作为有其特殊需求的一个群体,更需要从灵性的视角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去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一、社会工作的灵性(spirituality)视角
当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是早期依托于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的社会工作实践,还是社会工作基本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都与宗教教义教规中对于人的关注分不开,其中以基督教教义为最
与此同时,宗教的多元化也对社会工作的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差异与宗教冲突日益成为当代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以期能更好的理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变迁速度日益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被弱化,而成为环境的附属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即探索如何有效地把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群体及更广阔的空间结合起来,亦即对于社会工作发展中关于宗教、灵性等议题的重新整合
灵性(spirituality),亦称精神性,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重要取向之一
尽管在社会工作的大家庭中,对于灵性议题的关注相对较晚,直到1995年以后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才正式承认灵性的概念,但是这没有阻碍社会工作的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在此领域大刀阔斧的前进,不仅大大丰富和扩展了灵性概念的内涵,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大量的研究与实务机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早对灵性做出过定义,认为“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
对于信仰上帝的人,灵性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体验对于人道主义者来说,灵性是与他人相处的自我超越体验
对某些人它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 无论怎样描述它们) 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
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儿我们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
”
和感性、理性一样,灵性是生物性个体先天所具有的一种特质
感性思维能力,服务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能力,则担负着个体对于理性知识的渴求;灵性思维能力,则满足着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追求、体验幸福的需求
社会工作的灵性视角则要求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个人或者小组,相信人类是朝着某个目标发展的,相信所有的案主都能够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社会工作者在用灵性视角对案主进行治疗的时候,要帮助探寻自身的灵性,寻找自身优势,并且帮助案主超越现有环境条件的限制,以求达到案主自知,对自身有清楚的了解,达到自身的最大优化
换言之,灵性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案主能够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稳定状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灵性的作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周围环境与个体产生辐射作用
二、灵性视角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契合
灵性视角其实也包含了社会工作从业者对于专业自身的反思,即如何充分关照人的主体性
有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一些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信仰被遗失了,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中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社会工作原本对于人性的重视被高度程序化、技术化的服务方案设计所取代
因此,社会工作需要回归最初对于人本身——即人的灵性——的关注,把案主看作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个体,而不仅仅是工作对象
在实务过程中,灵性社会工作的对象,可以根据不同标准来划分,就年龄层次来说,适宜于所有群体,尤其适宜于青年、老年群体
青年大学生,处在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如若处理不好,极易发生自杀、犯罪、吸毒、网瘾等越轨甚至犯罪行为
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这一空间里如何有效的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特点是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于把学生看做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而不是当做需要用心关注与呵护的个体,因此在解决相关问题与矛盾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灵性视角社会工作的出现对此是一个利好消息,可以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应对各种问题域挑战;可以更多的去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大有作为
三、灵性视角对(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在实践中,灵性视角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有意识的呼吸,双赢寻解,聚焦放松,音乐疗法,宽恕等
个体灵性的发展,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