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A采油厂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报告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中原油田A采油厂队伍结构现状   中原油田A采油厂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接地带,主要负责文明寨、卫城、马寨、古云集4个小断块油田的油气开发与储运,油水井数1539口,计量站87座,年产量69.45万吨


下面对该厂用工现状进行分析 1.1采油队伍结构   (1)用工总量分析

截止2012年5月末,全厂用工总量4377人,其中职工3221人,劳务工1056人,管理人员625人,专业技术人员292人、操作服务人员3509人,按队伍属性来分:各级机关271人、直接生产单位3033人、辅助生产单位744人,服务单位125人,科研单位204人

单纯从用工总量与定员对比,采油队伍整体不缺员

操作服务人员占队伍用工90.5%,用工重点趋于一线生产,用工分配合理   (2)年龄结构分析从年龄结构上来看,采油队伍平均年龄40.01岁,35—45岁占采油队伍用工的60.9%,是保油上产工作的主力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服务人员51岁以上人员分别占采油队伍用工的5.4%、1.5%、11.5%;操作服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40岁以下人员仅占采油队伍用工的61.4%

  (3)学历结构分析

中原油田A采油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服务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分别占采油队伍用工的67.3%、81.5%、13.4%;操作服务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居多,占79.9%,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特别是中级工及以上人员占77.3%,采油队伍操作服务人员技能取证率达93.5%,基本满足一线生产需要

但是,高级技师和技师员工比例仅占5.5%,影响了采油一线队伍的创新力

1.2作业队伍结构   (1)用工总量分析

截止2011年5月底,用工总量691人,其中劳务工364人,占作业队伍用工的52.7%

作业系统整体不缺员,今年1月份引进73名新劳务工暂时缓解了用工压力

但病残特殊人员46人、46岁及以上人员55人,主要集中在作业小队从事井下作业工人员,因作业小队工作强度大,老弱病残人员基本不胜任繁重体力劳动,其实造成了作业小队用工紧张

  (2)年龄结构分析

作业队伍职工年龄结构较老化,41岁以上人员占队伍职工总量的37.9%;操作服务人员46岁及以上42人,占操作服务人员的7.6%,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已不适应井下作业岗位

  (3)学历构成分析

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仅占管理排的33%,操作服务人员高中及以下占操作员的77.5%,作业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2中原油田A采油厂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2.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一是生产一线缺员现象较严重

油田开发中后期的生产特点,单拉井点持续增加, 2009年至今油水井数增加80口,用工却减少133人

加之A采油厂位于特殊地理位置,井路线距离加大,老乡破坏较多,巡井难度加大;开发后期油气设备逐渐老化,生产维护工作量也相应增加,造成采油一线主体工种和部分技能工种缺员

二是老、弱、病、伤、残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据统计一线队伍特殊人员112人,其中一线采油、作业主体工种人员103人三是生产辅助单位人员相对紧张,技术工种人员紧缺

2.2  中原油田A采油厂招聘无长期规划,用人机制不灵活   中原油田A采油厂对于人才是急用现招,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储备和培训,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招聘始终未列入招聘的计划,近几年对成熟技术工人的缺乏将会成为石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现在企业对工人的补充只是限于招收农民季节工来补充,企业施工基础的实力在一步步地减弱

2.3  员工绩效考核未形成制度化   考核工作各单位工作的进展程度不一,考核方案可操作性不强,考核结果没有说服力,不能够合理体现员工绩效的差别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仍待进一步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贡献的差别没有在个人收入上得以合理体现

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的不够全面,一些单位为减少行政责任,工作简单化,以技能考试和群众评议代替考核,掺加了较多的“人缘”因素,使考核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公正有的单位甚至出现技术骨干、班组长下(待)岗的怪事

2.4  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缺员与人员紧张的矛盾,超时工作与加班工资支付的矛盾,员工性质与同工同酬的矛盾,以作业工岗位为例,作业劳务工与职工相比工资差额至少620元,作业临时劳务工与劳务工相比工资差额为430元,作业临时劳务工与职工相比差额至少为1050元,固定工资差距的逐步拉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务工和临时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基层管理难度

再者是严考核硬兑现与和谐稳定的矛盾,任何一项处理不到位,都将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