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3.1%。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去年提升1.3个百分点。
从移动上网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元,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
上面几个数据很清楚地说明了几个事实:1)网民增长和互联网普及速度都在趋缓;2)手机网民的增长约5%,其占总网民数比例提升有限。
无论是PC端,还是手机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趋于结束。那么,在整体网民和手机网民在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搜索入口,未来又将往何处去呢?
这个问题不研究清楚,就无法了解百度下一步的战略举动。知道问题的答案,将帮助我们挖掘其中潜在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白。
在笔者看来,在《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之后,整个行业,无论是搜索推广,还是其他互联网广告业务,都被纳入了统一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对于各家广告商的约束都相当明显,禁止了许多不合规的广告推广行为,一些打擦边球的机构将丧失立足之地。对于百度而言,行业门槛的提高,反而对龙头企业是好事,有利于其健康稳定发展。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搜索,尤其是移动搜索,后面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搜索+推广的互联网广告商业模式,只能走向更智能、更精准、更快捷、更有效的增值服务模式,才能突出重围。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新规出台后,互联网广告格局确定。但是随着各种垂直应用的蓬勃发展,以及某些互联网生态内生的搜索服务出现,移动搜索的流量入口地位在逐渐下降。用户不一定要通过浏览器寻找想要的服务,而可能通过其他移动应用跳转到想要搜索的目的地。举例而言,目前用户已经相当适应在某些O2O应用中搜索餐饮等内容。未来,用户可能在类似的应用中搜索各种类型的服务。这时候如果百度提供的依然仅仅是一个移动搜索的功能,其面临的挑战就相当大了。
如果不能提供更智能、更精准的增值服务,用户的流失亦不可避免。对于百度而言,其人工智能应该支持分析移动终端背后人群的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性别、搜索偏好、用户习惯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不同的产品精准推送给搜索用户。如此,才能提高搜索推广的商业变现能力,从而吸引用户、创新商业变现的渠道。
当然,在精准营销的背后,必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百度目前在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侧面说明了其人工智能技术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通过人工智能,其在响应用户文字/语音搜索、个性化的线下需求(地图、外卖、教育等)、金融风险管理(个人线上贷款、中小企业授信等)等方面,工作效率将大幅度的提升。
人工智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之一,目前已经是业内的共识。现在来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设备是智能手机,但是目前人和智能设备的交互依然是靠手的输入,这非常不自然。考虑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靠自然语言,那么人机交互的高级阶段必然是用语言而不是手动输入。当人机交互达到这个阶段,任何应用都要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来对接(你不会用拇指点击,而会用语言来发出命令)。而管理这些应用的终端,必然是一台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很可能不是手机)。届时,互联网的入口就只有一个:便携式人工智能机器。
百度目前在语音识别、语义分析乃至人工智能上的投入走在中国互联网界的前列,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布局中,百度占据了先发优势。这个优势可能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决定了能不能拿到下一代互联网的船票。在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之后,这一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本文选自向小田专栏“科技观察”。科技观察主要关注中国互联网企业战略、财务情况和资本市场表现。欢迎对互联网行业感兴趣的读者投条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