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收益会计理论是收益会计理论的新发展,是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在收益会计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等.使得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走向公允价值,出现了大量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项目(如持有利得或损失)
传统的财务报告损益表以实现原则为基础,反映的只是以净收益表示的已确认并实现的财务业绩,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业绩
因此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组织纷纷提出改革措施,认为业绩的概念是一个全面收益或综合收益,由此产生了综合收益的概念
综合收益观的必要性
报告综合收益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发展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很普遍,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业绩报告,无疑会起着严重的误导作用
综合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原则,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利润行为
综合收益体现了决策有用观
陈欣,张林(2009)认为在2006 年2 月15 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提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从决策有用性角度出发,在我国要求呈报综合收益信息,对于改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满足投资者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综合收益观的引入体现了投资者保护观
通过综合收益表把绕过利润表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将已确认已实现的“净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的“其他全面收益”分类列示,可以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全部业绩信息
综合收益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综合收益概念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两大转变:一是财务呈报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重大转变;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履行情况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偏重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收益理论的依托(盖地,杨华,2008);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偏重于现实成本的计量,是综合收益理论的依托
二是收益计量从“当期营业观”到“损益满计观”的重大转变;本期营业观认为,非常项目和前期损益调整应列入留存收益,属于传统会计收益的范畴;按损益满计观,所有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都应计人当期损益,而不能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即损益满计观将包括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属于综合收益观的范畴
综合收益总额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同时,为了保持会计准则的基本稳定,我国没有单独增加综合收益表,而是在利润表中直接增加两个项目,分别是“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
采用这种方式报告综合收益,将过去绕过利润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项目包括在综合收益表中,通过全面收益额来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使资产负债表、全面收益表之间保持直接勾稽关系,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
引入综合收益观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
传统收益报告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而不能反映未实现的收益项目,因此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决策需求
在利润表中进行其他综合收益的报告可以有效防止有大量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司运用其进行盈余管理
在我国会计准则引入综合收益观以前,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其他综合收益,在相关资产终止确认时将被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这必将对利润造成很大影响
那么,综合收益观在控制盈余管理的同时,必将影响公司的报告业绩,影响公司价值(许文静,2009)
公司的未实现损益与公司的盈利密切相关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计入所有者权益
这部分利润没有实现,也没有现金流入,他们随着市场价格波动, 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的收益
当资本市场处于上升过程中,公允价值上升使企业业绩和价值提高, 当资本市场处于萧条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