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财报分析引入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探讨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基础会计》是高职经管类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基础课,高职非会计专业,如商务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创业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都有开设


教育部在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

”财报分析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改革传统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以财报分析为主线进行教学,是本课题的教学教改之方向

一、 财报分析引入《基础会计》教学的意义   目前,学术上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是比较一致的

如陈萍、徐小梅提出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懂得相关专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的关系;二是具有认识并制作、填写与本专业经济业务活动相关的各种原始资料的能力;三是能看懂会计报表,并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此外,2011年8月至11月期间,笔者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改革,面向学院经营管理系,商务流通系11级和10级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的专业学生有学院经营管理系的商务管理、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管理专业和商务流通系的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8,回收率85.6%

在财务报表分析这一模块,有65%的学生表示感兴趣,24%的学生表示一般,仅11%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可见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还是很有热情的,这一点在新生中所占的比率更高

二、 财报分析引入《基础会计》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财报分析想要成功在《基础会计》课程上引入,并且让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知识,还存在以下的困难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综合性强   财务分析具有融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综合性特点,所以它对分析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分析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仅仅看计算结果是不可能全面把握各项指标所包含的经济内涵;另外,财务报告相对来说它是一种静态文件,只能概括地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分析者如果仅凭测算几个独立的财务指标进行泛泛的分析,这无异于纸上谈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基础会计》课程本身的困难和课程单一性   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原因,《基础会计》基本只开设一个学期,后续基本不再开设其他有关会计类的课程

如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以上所提及的专业,只有商务管理专业后续开设了《管理会计》,创业管理专业则开设了《融资管理》,其他专业均没有后续课程

而《基础会计》学习中,学生必然地会遇到一些新的术语与专有名词,而这已经让部分学生很吃力

现在若要再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处理不好,的确会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头绪,没有重点等情况的出现

  (三)课时紧张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基础会计》课程课时的设计上,基本上是周课时4节或3节,这样最多也只有68课时

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财务报表分析

  (四)学生基础薄弱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热情,也看到了学生基础的薄弱和对财务报表知识的缺乏

如问及企业应当有哪些财报时,大一新生的回答明显差于大二;如对财务报表感兴趣的同学问及想对财务报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时,学生的回答基本就是空白

三、 《基础会计》教学中开展财报分析的思考   面对这些困难,本课题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设计了以下的对策,希望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确立以财报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基本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分析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其次分析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等;最后分析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

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因课时限制,同时缺乏后续课程的衔接,会导致学生无法系统理解会计核算的整体性,更谈不上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所以,要想强化财务报表分析的地位,一定要改变教学思路,本课题组提出确立以财报分析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要求在第一堂课时,教师就引入主要的二张报表,以案例来展开相关概念的分析

此外,在后续的教学中,也强化教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