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引言
  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商机,但一些民营企业在迅速崛起之后又突然倒塌的情况造成国内商业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最近的温州借贷危机给银行业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


本文通过对中外银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提示在组织结构、风险计量管理方法、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人员制约手段、财务管理制度、不良贷款处置等方面的主要差异,由此提出了如何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管理方法的相关启示

2.中外银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差异
  国外银行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

主要差异如下:
2.1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国外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国外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好结合

国外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

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

与国外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2.2风险计量管理方法上的差异
  国外银行风险计量管理技术趋于成熟,国内银行刚刚起步

  (1)国际银行开发采用了先进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存在如下的发展趋势:
  ①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的趋势;
  ②从指标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的转化或二者结合的趋势;
  ③从对单个资产分析转化为从组合角度进行分析的趋势;
  ④从盯住账面价值方法转向盯住市场方法的趋势;
  ⑤对描述风险的变量从离散形式向连续形式的转化趋势;
  ⑥既考虑单个贷款人的微观特征,也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趋势,从单一的风险度量模式向多样化的风险度量模式的转化;
  ⑦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对期权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的运用;
  ⑧VaR技术将构成现代主流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趋势;
  ⑨汲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计量经济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等;
  ⑩运用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的趋势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①管理方法过于简单,风险揭示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信用评分法,虽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事实表明这一管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以过去财务数据为依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预测进行管理从而降低了可靠性,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等;
  ②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管理结果有待检验

中国大多数银行开展信用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由于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
  ③缺乏信用文化基础,企业信用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