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2008年底,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经济的平稳性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推出了一揽子投资刺激方案


各个地方政府为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需要,刺激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应地纷纷扩大融资需求,大规模举债,由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放量式增长

在财政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若在没有负债的状态下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必然会面临各种资金的阻碍,所以只有依靠举借债务并依托外力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对地方政府而言,适度负债不仅可以促进投资和牵动经济增长,还有利于加快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但过度举债势必造成财政风险,干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

只有正确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模型的构建
   1.选择变量
  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参与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作用,同时也被这些经济因素所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因素与政府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的主要因素

假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仅受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剔除管理失误、腐败等人为或制度因素

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理论,可能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Y)的因素分别是财政收入(FR)、财政支出(FE)、居民储蓄余额(S)、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下表为2001-2010年各变量的金额,其中单位均为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Y)数据根据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整理而得,其余变量数据来源于《2012中国统计年鉴》

   2.实证分析
  (1)方程总体回归;运用Eviews对上述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回归方程为:Y=18951.77+3.53FR+0.62FE+0.1S+0.43I-0.6GDP

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非常高(99.76%),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高

F统计量及其P值都很合理,这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

但是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所有解释变量T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所以它们都不显著,而且理论上政府债务规模(Y)与财政收入(RE)应该呈负相关关系,但上述模型的相关系数为3.53,不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5个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逐步回归分析;运用Eviews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见,经过变量筛选得到的最优方程中只包含财政支出(FE)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两个变量

回归方程为:Y=3844.48+2.80FE-0.26GDP

从理论上分析国家财政收入是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必然伴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二者存在多重共线性

而且财政收入的经济意义在整个回归分析中是矛盾的,居民储蓄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债务规模没有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删除这些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

三、结论及建议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受财政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

这说明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增长,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能使政府税收增加,从而减少财政赤字,有利于降低债务规模

一般而言,适度的地方政府举债务规模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然而依据本文模型结论得到的却是负相关的关系,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举债已经严重超额,可能对民间资本投资产生了 “排挤效应”

所以当下应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

通过优化政府预算体系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同时设立专业的债务管理机构,引进政府债务预警系统和分析系统,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创建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将债务规模予以透明化

作者简介:
第一通讯作者:刘 斌,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589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