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2017毕业论文下载

目前财政部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发布了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


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这一内部控制规范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演化而来

在这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始终处于弱化地位,无章可循多数单位以简单的财务会计制度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给单位的管理留下漏洞,为腐败行为提供“温床”

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相对简单、单一所以大多只重视单位运行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执行

笔者曾参与对单位财务检查,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加强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单位领导权力过大,凌驾于制度之上,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法》、《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均会制定本单位的业务工作流程、财务会计制度

但那些工作流程、财务制度成了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的摆设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批大多是事前“一支笔”审批制,会计只起事后记账的作用

单位财务从会计角度看成了“私人”财务

这些现象表现在:(1)对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提出异议,主管领导认为是与其过不去,故意为难他,慑于权力压制只有屈服

会计监管成为一名空话

(2)固定资产处置上,拿着财政部门的批文,单位领导再私自处置,贱卖不开票,不入账

财会人员无权过问

更普遍的现象是政府机构换届,单位领导调离,资产不办理移交手续,导致“人走,资产走”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只是约束经办人员,对领导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才导致领导有忌无惮,毫无畏惧,权力无限放大

2、 财会人员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低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大多为八、九十年代通过招工、招干参加工作,学历偏低

现在从上至下,从事财务工作人员成了“倒金塔”结构,越到下面基层,人员越少

以雷波县为例不少单位财务人员退休后,找不到会计,只有聘请其他单位会计兼任,出现不少兼职会计

而更基层的乡镇干脆让志愿者、村官来当会计

会计队伍人员混杂,为行业管理、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执行带来困难

3、 财会人员职务待遇低,工作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财务新规则、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改革等新东西层出不穷,财会人员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报送表册也越来越多,工作量随之加大,令会计人员苦不堪言

会计工作成为单位中最清苦、繁忙的工作之一,但会计人员工作繁忙却职务升迁慢、待遇低,年轻人不愿从事,从事此工作的百般摆脱

财政部门需要的报表、数据总是延迟报送,工作被动

对新制度、新规则不愿学习,如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从2005年12月起已运行了7年,但其中的支付程序至今仍然有不少会计在问,具体操作步聚还不清楚,年终会计处理总出错,连直接支付申请书的填写也不断出错

不愿深入、动脑学习

4、 会计核算及会计档案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不重视银行对账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单位只在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自有资金部分由财政统一在银行开设一个总户

实际工作中支付中心每月打的银行对账表,单位多是应付了事,至年终做决算报表才和中心对账,出现问题才提出,有些单位甚至跨年才发现银行存款不对

(2)有基建、工程项目的单位存在两套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账,并据此多头开基建账户,基建项目完工后不转入单位的固定资产

或者应按基建会计核算的,不按基建会计核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3)非税收入核算上不规范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

但各单位除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外,还有上级单位给的工作经费、补助,相关单位给的赞助费、自己收的礼金等,对此部分的核算不规范,一些单位作为“暂存款”(“其他应付款”)不缴专户,一些单位作为“应缴财政专户款”缴专户,财政核拨后作“拨入经费”-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给非税收入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虚增非税收入

(4)执行部门预算弹性大部门预算是各行政事业单位按《预算法》规定严格编制的,各单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