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统一的劳动工资制度下规范操作,是客观反映本区域实有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工资现状的关键,近年来各单位劳资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错误频出
常见的操作错误有:
1.范围定义不清,制度规定难以掌握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综合范围为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但不包括乡镇企业、规模以下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制度中有的规定却难以掌握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投资和劳动用工方式都发生了很人的变化
目前的企业都为九十年代以后建立,且大多集中在城镇,而企业主多数原有身份为农民
2.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滞后,几十年一贯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3.调查方式单一,难以保证数据质量
劳动工资统计至今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填报单位包括辖区内所有行业的全部单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
由于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各种情况变动大,再加上有些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愿把工资总额报足的心态,工资总额漏统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数据质量难以符合统计真实性原则
4.统计调查手段落伍,报表收集难
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兼职、大部分由单位人事劳资部门或会计人员兼任,加上劳动工资统计是季度报表,所以普遍都反映在规定的期限内忘记报送劳动工资报表
二,影响劳动工资全面统计报表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太多,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基层人事部门或会计人员兼任,加上劳动工资统计是季度报表,所以普遍都反映在规定的期限内忘记上报劳动工资报表
统计部门从长期统计的需要考虑或碍于情面,或限于人员精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用统计法律对其进行处罚
2.按照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要求,填报范围是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从形式上看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应该上报劳动工资报表,但被承包或收购后,这些企业人员工资的核算已是个体企业的那套管理模式,按照制度要求个体户不需要上报劳资报表,并且因随时更换人员、做帐不清楚等原因,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也无法准确上报
3.劳动工资报表制度上规定,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不论是计入成本还是不计人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不论是单位自筹的资金还是上级下拔的资金,均应列入工资总额计算的范围
这在每年的年报培训会上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讲解,但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单位,由于单位经营管理的多样化,职工从单位获得报酬的多元化,出现漏报工资总额的现象,而且大部份单位都只是工资表上的数据进行调整上报,对工资表以外的和以实物形式支付给单位职工的部份大都漏报
4.劳动工资报表制度要求县级政府统计部门对其范围内的所有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收集资料,这是条条统计的时候就制定的,当时的总体单位数很少,全面统计要求总体单位要保持相对稳定,每年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这在当时来说可能有效
可后来实行块块统计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单位数都在大量的增减,由于每年的总体单位数发生变化,仍沿用全面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必将受到影响
6.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
此次调查,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
三、对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
1、改进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方式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首先要对企业内部所有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划岗,确定其相对劳动价值
加快统计自动化建设步伐,实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