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
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
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圈,在协同发展上存在一定的优势
1、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地区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为京津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
京津冀地区云集了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备有滨海新区120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和河北省 3000多平方公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拥有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天然优良港口
现代化的空港海港,衔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让京津冀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产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产业结构梯度
京津冀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观念过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合作机制还未形成
行政意识远远强于市场意识,区域内没有形成统一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缺乏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产业雷同问题突出;跨省市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还缺乏有效协调,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区域经济合作缺乏高层协调机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学术讨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实质性进展
2、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弱
首先,由于长期条块分割,各主要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导致京津冀区域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其次,产业配套条件较弱,限制了科技优势的发挥
再次,相当一部分河北省内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向北京、天津聚集,导致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合作
例如首都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智力资源,科研能力非常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邻近的河北等周边地区缺少相关的产业群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而北京的发展规划一开始并没有放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考虑,主要是从追寻自我循环的角度来设定其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强调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序列的重新排位;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大多只考虑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周边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龙头辐射作用
4、大气污染严重,治理未见成效
2013年以来,全国排名前十的污染城市,七个在河北
除了承德、张家口、秦皇岛等地,河北的大多数城市均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
2013年冬天,这些城市的pm2.5多次爆表,而治理的效果却迟迟难现
当地媒体曾盘点省内城市去年一级天的天数,很多城市要么拒不公布具体数据,要么以笼统的“二级以上优良天气”含糊其词
可见,某种意义上讲,打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河北,人们才会愿意去,首都职能疏解也才会顺利完成
京津冀空气治污也就真正实现了一体化
三、京津冀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组建京津冀区域发展权威协调机构
三地应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和民间的沟通,不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工作制度、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部门衔接落实制度、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制度、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等都是非常好的借鉴形式
另外,为确保区域政策的连续性与可预见性,要加快制定并完善区域法律制度
例如,建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融资平台、管理权限等法律政策
2、规划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京津冀区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因此,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城市群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