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三体》在去年摘得雨果奖桂冠后,成了炙手可热的IP,改编成电影后又搬上了舞台。然而,除了刘慈欣外,新生代的科幻小说家们在一个怎样的生态之中呢?几十年来,中国的科幻经历过几个代际,又有过怎样的挣扎?
第一个问题,当前的科幻,也就是从90年代以后的25年,它的基本情况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当前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对策?
第一个问题,科幻在当前的发展到底怎么样?大家知道,9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进入到非常新的时期,在这之前新中国的科幻发展主要是政府推动的。1956年到1957年政府当时讲“向科学技术进军”,繁荣科普、繁荣儿童文学,科幻也跟着走向高潮。通过一些儿童读物,当时的科幻非常家喻户晓。《中国少年报》曾经发表郑文光作品,发了以后中国老百姓掀起一股火星热,天文馆专门放一个望远镜,晚上排队看,很多著名的作家参加过这个活动。
第二次高峰是在1978年前后,这时候国家推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重新“向科技技术进军”。这一次以叶永烈为代表的作家最走红,也包括郑文光和童恩正等。这其中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下子红遍了中国,当时是一版销量160万册,几周之内就卖完,然后加印到300多万册。1977年,童恩正得到全国短篇小说奖,他上了《人民文学》杂志。
这几次基本都是政府推动的。90年代再一次兴盛以后就完全转变了,这一次由一本杂志,四川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组织力量推进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80年代中期有人曾经对科幻小说有一些异议,认为有内容不好,有“伪科学”被批判。这一次把科幻批判倒了之后,等再重新开始,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家,这个作家群叫“新生代”。星河是第一个代表,他的《决斗在网络》写于中国网络还不普及的时候,写出了中国科幻作家最早对网络的认知。第二个代表是杨平,也写网络作品。他写了一个《MUD黑客事件》,这个作品一直被认为非常好。90年代王晋康蝉联《科幻杂志》的冠军,每年他都要得奖。到了新世纪,这个纪录被刘慈欣超过了。
新生代使科幻小说从衰落走向繁荣,但恰恰在这个时候,2000年出现了《哈利波特》。《哈利波特》系列一出来,立刻在世界上掀起奇幻文学的潮流,一下就把科幻文学吃掉很大一块。我们之前出国的时候看书架,发现幻想文学里面10个有9个科幻文学,一个奇幻文学。2000年以后再看,变成9个奇幻文学,一个科幻文学。中国也是这样的状态,后来出现了一系列《诛仙》《幻城》等作品,一大堆奇幻作家出来了,科幻又一次被半途扼杀掉,又要等。等到奇幻文学大家也开始看腻了,21世纪前10年的奇幻文学热最终消退,大家想去看点别的时候,科幻文学中突然发现了《三体》。
从90年代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出现了另一批人,这批人我们不能把他叫新生代。为了跟新生代区别,有人叫他们后新生代、更新代、晚生代,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例如,星河就曾经说,你仔细看看他们就是新生代,他们的追求和诉求,和我们这波人完全一样!
新的这波人都包括谁呢?有北大原来科幻协会的创始人陈楸帆、李广益、宝树、夏笳等。陈楸帆之前做过一些科幻研究。他后来写了《荒潮》。他就主要写批判社会的小说。宝树写了《时间之虚》。这个潮流中还有许多八零后、九零后。
但是,整整这个时代,最红的明星还是上一代的刘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帮”后最早的那个10年就已经开始写了。他说,“我早发表过,你们都不知道,也不成功。”直到2000年前后,他才开始发表成功的小说。刘慈欣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工程师,很有工程思维,每一篇作品都力图完成一个任务。
他一年发表一两篇作品,一点一点学会了科幻文学的所有部分。于是他开始写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主要做结构,怎么把结构、人物搭配起来。到《球状闪电》的时候,刘慈欣有了能写长篇小说的感觉,所以有了宏大的三部曲,所谓的《三体》。《三体》的第一部本没有反应,除了科幻迷特别看好以外整个社会没什么反响。第一本没反应,第二本也没反应,这时候特别丧气。第三本序言里面写,他当时想有始有终弄完了,可以弄别的去了。《三体》电影卖版权就在那个时候。现在大家老说你怎么卖得那么便宜?因为那时候确实没人买。但是,到了第三本写完后,出版物的迟滞效应起来了,影响逐渐出来了。
2010年已经写完了第三本,开始叫座了。北师大原来有一个教授是从来不看科幻的,之前也跟我说《三体》,她说:“是我儿子让我看的。”
后来逐渐影响到互联网这些大佬了,他们说这个小说好,特别是第二卷好,第二卷写了互联网竞争的残酷法则。雷军给所有员工都买了一本,要求看,有的员工看不懂,不行,必须得看。就这样一点一点传播开来。
可以看到今天的状况,基本是写作者60后对读者80后,刘慈欣这些就是60后,再加上80后读者,形成了今天科幻的整个局面。这个时期,整个科幻文学里面有一个特点,是青年作者的成长,新作者的成长受到特别重视。过去都是老作家写,老作家一下换代了,没有人怎么办?靠青年作者。后来你会发现每一代科幻都产生于青年作者,现在大家开始认可了青年作者,认可了这种作家作品的形成机制。
从《三体》开始,科幻作为类型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开始出现。以前科幻小说不是类型文学,没有类型文学的一系列特点,特别是粉丝文化,过去是没有的,今天粉丝文化已经非常强烈了。中央台崔永元录《三体》的节目,观众坐好以后,底下就开始喊口号了: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中央台的演播室从没发生过喊口号的事情,崔永元问怎么回事?大家说没事,这是书里面的。
总之,当下的科幻文学已经形成健康的年龄梯度的创作格局。60后比较沉稳,比较有内核,青年比较有创新精神。
第二个方面讲当前科幻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读者对科幻的需求越来越大,创作人数却非常少。一线的作者、写得特别好的有20人左右,他们拿出的作品有80分;基本上有把握的,有50到70个人,拿出来作品至少60分以上;再有其他的,每次拿出来的作品水平是浮动的,有时候写的特好90分,有时候写不好就30、40分,不是成熟作家,这种加起来有200人。有时候有人想投资科幻,投资人先问盘子到底多大?听到这个数据,马上收拾包,说盘子太小不值得投资。看来,现在要把盘子做大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二个问题,优质作品还是奇缺,没有形成良性的作品成长机制。优秀作品应该对其他作品有很好的教益,让别的作者从中学到东西,但现在这类作品基本没有。刘慈欣的最后一部作品写完5年了,后来发表的多数作品我感觉不行,没办法和《三体》媲美。今后一两年也不一定能有类似作品出现。
第三个问题,整个社会对科幻不是很了解,现在《三体》销售量大概70万套,210万册。210万册在类型小说里面太少了,不可想象。“盗墓”作品有上千万册吧?
再有一个问题,媒体转型,整个科幻产业都要面对转型,书刊开始衰落,转到游戏,特别是电影和周边产品。这个现在面对极大困难,因为中国没有科幻电影的编剧,想要从小说转型电影其实是很少成功的。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多数不是从小说改编的,而且多数小说改编都不成功。中国现在看好科幻电影,科幻电影的人才缺口,目前没有计算,但量很大。
最后一个问题,科幻文学本身是一个衰落的文学。从10年前我们就一直考虑这个问题。科幻文学形成于19世纪,成熟于20世纪,21世纪已衰落了,因为那是描写现代社会的独特方面,科技如何影响社会。19世纪、20世纪的时候当代科技和未来之间是有距离的,经过科技的努力达到未来,会有几年到几十年的差距。过去老说科幻小说能预测未来,就因为这个。但是今天不是这样,今天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关系彻底改变了,未来无限地介入到现在,甚至我们经常讲“未来在昨天晚上已经到了”。我们都已经落伍了。这种状态下科幻小说的文学形式本身失去了它的独特价值。为什么科幻在世界各国都在衰落?哪些人能写出新的文学?表达新的存在?
最后,谈谈发展对策。
第一个就是要继续利用各种渠道呼吁社会的重视,让读者、观众更喜欢。要研究更多新现象,这需要系统工程。
第二,要建立一个好的作家作品成长机制。怎样把优秀作家培养起来?美国有一个培训班,每年做两次。我们完全可以复制这些模式。我就其中的技术问题和他们谈过很多次。作家作品的这种成熟、成长机制需要产、学、研协作,需要培训和发表一体化。
第三,要鼓励跨界,鼓励各种各样的跨界。科幻不单要把它当成文学,也要当成一种创造实践。和今天的创客实践怎么能打通,是很有意思的。
最后一点,今天其实应该全方位发展科幻,不能放弃少儿科幻这一块。刘慈欣的书为什么卖得不好?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还不知道科幻这个东西。现在的科幻作家应该摒弃那种一说给孩子写作就不高兴的状态,科幻作家认为自己很成熟,事实上不够成熟,包括我在内。别放弃孩子这块,别的国家少年儿童这一块的发行量几倍于刘慈欣,我们没有做到。
另外,提倡准科幻的繁荣。为什么不允许跨界?为什么不允许各行各业的人为文学作家写点科幻?非得《科幻世界》登东西你们才接受吗?人家就写了,日本的直木奖给了科幻作家,其他国家也经常给科幻作品一些奖,这些是可以考虑的。非文学的、电影等等,最重要的是一种创造创新的风气,一种把科幻和文化整个打通,让它变成一种颜料,不要单独的在某一个区域里面,而要融合在整个里面,科幻会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