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即就业的结构效应,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长期重要的目标
对于两者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在其提出的“奥肯定律”中作了阐释
其内容是: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存在一种相当稳定的交替关系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2%
但是,从宏观数据上来看,近几年我国高达10%左右的经济增速并没有带来所有地区的高就业和高收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反而在下降
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但部分地区的实证数据却显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非一致性
江苏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其经济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前30年以低于全国平均速度的水平提升到1978年以来的30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崛起
为更全面认识江苏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8年以来的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就业结构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探讨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分析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经常需要考察的就业结构是按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探讨的,但是在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框架下,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按照城乡二元结构来探讨的就业结构③
(一)就业的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四大目标之一,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有利于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也是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一样,江苏经济呈现出了持续高速的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9.24 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8604.30亿元,除个别年份外,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7.33%④
其中,从最新数据来看,2012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253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与周边省份相比较,上半年江苏大部分经济指标的增速居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前列;与全国比较,江苏经济增长率比全国的7.8%高出2.1个百分点⑤
从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如图1),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27.57%下降到2011年的6.3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W”型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呈现稳中上升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9.84% 上升到2011年的42.21%,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31%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江苏省第三产业基本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图1 历年江苏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布图
1978—2011年期间,江苏省城乡人口增加近2064.47万人,从业人员数从1978年的2777.72万人到2011年的4758.23万人,增加1980.51万人
如图2,就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呈现先上升后微幅下降到稳定增长的趋势,具体来看,从1978年的19.60%上升到1988年的35.70%,此后虽有小幅微降,但仍然保持在30%左右,从2001年开始逐步缓慢上升一直达到2011年的42.40%,但与同一时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相比明显较低;从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来看,从1978年的544.5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 2017.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05%,但90年代以来增长率下降并一度出现负增长,而同时期的第二产业产值则快速增长
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并未有效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
由此可见,正在向资本密集化方向发展是第二产业的明显特征,这一点可以从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⑦远大于其他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得到证实(如表1)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0.70%上升到2011年的36.10%,平均每年增长3.75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同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长速度;从绝对数来看,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296.09万人增加到1717.7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47%,这一增长速度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