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创新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大体上有过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注重公平的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经济政策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三十年

1949年沿海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34%,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6%,西部内陆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8. 6%,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数的22.4%

[1](P270) 
  建国后,国家基于国家安全以及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考虑,通过实施向内地基础建设投资倾斜的一系列政策,使得内地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当时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侧重于公平而非效率

(二)第二阶段:注重效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基于“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迅速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再通过一定的手段,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考虑,进而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战略

因是之故,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开始形成向东部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

从1978到1994年,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基建投资占全国比重由40.1%上升到56.6%,内地则由51%下降到34.6%

[3](P48) 
  这一时期的的区域政策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然而,在为国家带来效率的同时却使得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迅速拉大,在获得效率的同时牺牲了公平

(三)第三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导向的经济政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济增长成本迅速上升而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

此外,追求效率牺牲公平的的非均衡发展所引发的区域差异拉大也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1999年我国省际人均GDP的相对差异系数到达到0.90,而国际公认的相对差异系数警戒线在0.60上下

[4](P71)
  对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必须斟酌和考虑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各种因素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各种因素
  当前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主要有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影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


  第一,制度因素

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越高,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这些标准都明显高于内地
  第二,政策因素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我国资金的投入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偏好

1992年以后,我国出现了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局面,但前一时期政策差异造成的环境差异使得资金仍然倾向于流入沿海地区


  第三,人力资本因素

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3,加上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使得东部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占有优势


  第四,区域文化

内地区域文化存在的轻视商品经济、害怕商品经济、缺乏驾驭商品经济的能力等文化因素也使得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创新举措
  在此基础上,国家重新检讨和调整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确立了“缩小地区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对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一定的创新

  (一)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化规律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客观上具有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

因此,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制订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

  (二)建立专门的区域经济政策管理机构,强化中央政府的协调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关系复杂,必须成立专门部门对区域经济关系进行管理,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发挥相关政策的杠杆作用

  (三)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推进区域制度创新
  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协商机制,降低交易费用

对此,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财产边界,着眼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四)健全统筹区域发展的立法体系
  区域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在具体政策运行中会发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5]因此,中央政府应尽快着手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加大区域经济和发展的法律供给,建立适应我国区域发展现实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