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相关问题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财务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全国目前已有四百多所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近70%


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变化并不是很大,尤其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更是出现了相对落后的局面

笔者认为应该在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厚理论、宽知识和活应用”的思路重新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导向作用,体现了该专业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规定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从《专业介绍》的规定上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反映了该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两个要求

(1)构建立体的知识架构

《专业介绍》中明确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包括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显然从知识输入方面涉及了经济活动中的多数领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架构

(2)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专业人才

《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显然从人才就业的最终适应面上看也是相当宽泛的,是要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按照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最终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三种素质:一是专业理论素质,要熟练掌握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社会人文素质,要培养学生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处理财务关系能力以及控制风险能力;三是实践创新素质,要熟悉财务管理实践的具体环境与环节,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培养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种素质的培养在具体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可操作性方面都是不同的

第一个素质体现的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帮助学生打造必须的专业装备,是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最容易完成的;第二个素质体现的是对“人”的塑造,能影响学生较长的职业生涯,但受到很多非专业因素的影响;第三个素质重在对“能力”的提升,能帮助学生缩短就业的适应期,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最多最灵活

二.构造全新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对财务管理专业三素质的培养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厚理论、宽知识和活应用”的原则构建稳定有效的培养模式

这里的“厚理论”是指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发展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税法、审计学、高等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管理信息系统、计量经济学、会计信息系统等

这类课程的开设能满足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第一素质的培养需要,帮助学生搭建起必备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框架体系

“宽知识”是指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或科研工作,显然这些领域的工作在目前的社会中复杂性和风险性都比较大,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操守要求比较高,所以为满足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第二素质的培养需要,大学应开设的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哲学、伦理道德、心理学、企业社会责任等

“活应用”就是指能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深入理解理论的相关课程,包括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公司价值评估、证券投资、财务分析、税务筹划、商业银行、国际财务管理、项目评估、资产评估等

这类课程的开设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缩短了就业的适应期,满足了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第三素质的培养需要

三.关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实施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课程界限的问题
“厚理论”与“活应用”中所包含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多数院校里都有开设,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与课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比如,财


发表回复